卡尔·马克思(
德语名: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创始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
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
德意志帝国邦联
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
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
特里尔城。1835年至1841年,马克思先后就读于
波恩大学法律系、
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并获
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
莱茵报》撰稿,后任该报主编。在《
莱茵报》被普鲁士政府查禁后,马克思于1843年迁居
巴黎,创办《
德法年鉴》。次年,马克思与
恩格斯建立友谊,双方开始了事业和理论上的合作,期间写下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马克思遭法国政府驱离,他于同年2月3日移居
布鲁塞尔,当月发表著作《神圣家族》,并于同年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6年初,马克思建立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于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期间还著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848年,马克思回到巴黎并组建了新的
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期间著成《共产党宣言》。同年4月,马克思返回德国,创办报刊《
新莱茵报》并任总编。1849年5月,马克思再遭德国驱逐而来到
法国,同年8月23日,他又遭受到法国的驱逐。最后,马克思流落伦敦。1857年7月至1858年6月,写作《政治经济学导言》和《1857—1858年
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初稿)。1864年9月,马克思当选为
国际工人联合会(即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兼
德国通讯书记,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并与恩格斯一起同巴枯宁派等进行斗争,成为
国际工人联合会的实际领袖和灵魂。1883年,病逝于
伦敦。
马克思的主要思想来源于
英国古典
经济学、
古典哲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在哲学上,马克思将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
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在
政治经济学学上,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是联系着生产力和
上层建筑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创立了劳动
价值论、
剩余价值理论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根据。
马克思的思想对后世
政治学、历史、
社会学、哲学、世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在理论界得到了深入研究,在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方衍生出
法兰克福学派、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并引发了具有
人道主义思想的“青年马克思”和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老年马克思”的讨论。该学说还指导了亚非拉地区的一些政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为现当代
资产阶级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贫富差距的缩小等起到了警示作用。在1999年
剑桥大学举行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位列第一。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意志邦联
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
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家庭生活宽裕。母亲罕丽·普列斯堡是
荷兰裔犹太人,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原名希尔舍·卡尔·马克思)是
特里尔的法律顾问,并长期担任该地的律师公会会长。亨利希·马克思精通法律,还对古典文学和哲学思想很感兴趣,他经常给马克思读
伏尔泰和莱辛的著作。在父母的规划里,他们期望马克思能够成为一名律师,作一个有学识、受人尊敬的人。
1819年10月1日,马克思一家由布吕肯巷664号搬迁至西梅昂街1070号(如今是8号)。1824年8月26日,马克思接受了
洗礼。他的童年是快乐的,他的玩伴既有自己的姐妹,也有特里尔城枢密顾问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的女儿
燕妮·马克思和儿子埃德加尔。马克思头脑灵活,富有想象力,总能创造出新的游戏玩法。游戏时,姐妹们都甘愿成为马克思的马,在他的驱使下从山丘上飞奔而下;马克思还会用生面团做成“
蛋糕”,要姐妹们吃下,她们都会服从他的要求。姐妹们之所以对马克思言听计从,主要是因为后者善于讲故事,玩伴们都为他的故事着迷。这项本领让马克思成为了玩伴的中心人物。
求学生涯
中学经历
1830年10月,12岁的马克思进入
特里尔中学学习。他很快就表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特质。尽管学业繁重,但马克思并不觉得吃力,他能够轻松地掌握课程中最难懂的地方。他的作文、数学的成绩很好。在毕业时,马克思可以流利地阅读和翻译
法语,也能精读拉丁文和希腊文名著。除了学校教育之外,马克思还得到了威斯特华伦的悉心教导。后者精通希腊文、拉丁文、法文、
意大利文、英文、
德语,熟悉很多文学著作,经常带马克思城外的小山丘上去散步,给他背诵古代和近代作家的作品。威斯特华伦还培养出马克思对
莎士比亚的热爱。学习之外,马克思还注意到了社会下层的贫困生活。他憎恨
普鲁士王国政府官僚,对社会贫富差距疑惑不解,并向威斯特华伦请教,后者没能为马克思释疑,只告诉给他一个名字:
法国空想
社会主义者
亨利·德·圣西门。此外,马克思还受到了
伏尔泰、
泰奥多尔·卢梭、莱辛以及18世纪其他一些先进思想家的影响。
1835年9月,17岁的马克思从
特里尔中学毕业。在他的毕业证书上记载着,马克思资质良好,学习勤勉,各门功课都令人满意。他的作文思想丰富,对事物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他的数学、历史和地理也很好;他的
德语、拉丁语、
希腊语和
法语都相当熟练。但在物理学科上,马克思得到了“知识中等”的评价。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是《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在该文中阐释了自己的宏伟志向,马克思认为择业的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大学生涯
1835年10月,马克思离开特里尔,到
波恩大学法律系就读。第一学期,他选修了法学、文学史、诗歌写作、希腊罗马神话、
荷马问题和近代艺术史等九门课程。在第二学期,他只选了4门课程。在更多时间里,他是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习计划。马克思是学校的活跃人物,他学击剑、骑马,加入了被警察严密监控的激进政治社团诗人俱乐部——
哥廷根市,还成为了饮酒俱乐部“特里尔客栈”(特里尔同乡会)的会长。马克思与会员们一起在酒馆饮酒,作出了一些出格的举动。比如马克思骑着驴子在街上飞奔;和一名
普鲁士王国军人决斗;嘲笑教会人士,他还因和同学酒后夜半喧哗而被
波恩大学关了禁闭。被关禁闭这个违纪事件被记录在马克思的波恩大学肄业证明书上。
马克思的父亲认为,
波恩大学的学风松散而不羁,这使得马克思受到了不好的影响,遂决定将马克思转学到
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1836年暑假后,遵从父命的马克思进入柏林洪堡大学就读。在新的大学里,马克思先是尝试了诗歌、剧本、小说的创作,但他感觉到自己的文学作品感情不真挚、在修辞上过于斟酌,遂把精力转向学术。马克思注重哲学和历史,他遍读了古代法律典籍,把罗马法全书的头两卷译成
德语,并且想要创立一种总揽法学所有领域的哲学体系。此外,他还精研了很多历史著作,自学了英语和
意大利语。在接触到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哲学后,马克思被深深吸引,通读并精研了多部黑格尔著作,还模仿黑格尔的方式去思考,去写作,掌握了黑格尔辩证法。课余,马克思给
燕妮·马克思写了很多诗歌,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爱慕。1837年3月,马克思向
燕妮·马克思求婚,
燕妮·马克思的父亲威斯特华伦同意了这桩婚事。
加入青年黑格尔派
1837年,马克思被吸纳进
柏林青年学者团体——
博士俱乐部。博士俱乐部的很多成员都是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学者,包括
布鲁诺·鲍威尔等人,他们都是“青年黑格尔派”分子,青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要求自由民主,反对专制主义的禁。马克思以其深刻的见解和卓越的谈吐,让人折服,很快成为俱乐部的核心人物之一。俱乐部成员定期聚会,阅读报纸和政治书刊,辩论学术、政治和社会问题。因“博士俱乐部”讽刺时事,
普鲁士王国当局对
布鲁诺·鲍威尔等人进行监视,马克思也因受到了警察的关注而不得不几次更换住所。1837年11月10日,马克思给父亲写信,陈述了自己的思想探求。亨利希·马克思在回信中对儿子不羁地穿梭于各个知识领域而不满,并对马克思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次年,马克思因为肺病免于服兵役。
1841年3月底,马克思大学毕业。为申请学位,他于4月6日将题名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论文寄往学术气氛较为宽松的
耶拿大学哲学系。在该论文中,马克思运用
辩证法对
有神论发起了挑战。他指出:“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即所有证明神存在的理由,其实都是对神不存在的证明。4月15日,耶拿大学哲学系宣布,授予马克思以
哲学博士的荣誉、身份、权利和特权。
布鲁诺·鲍威尔曾邀请马克思毕业后到
波恩大学任教,但政府对大学中的“危险分子”加强了压制,青年黑格尔派的很多成员被逐出大学讲坛,
布鲁诺·鲍威尔也自身难保,马克思进入大学的计划随着之流产。
开启撰稿之路
1841年底,普鲁士国王颁布了一项书报检查令。针对这项法令,马克思写出了政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揭露了这个新法令钳制言论的意图。如书报检查令规定,书报检查不得阻挠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马克思指出:“这些规定一开始就使探讨脱离了真理,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他向当局质问:“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直到1843年2月,该文才由政论家阿尔诺德·卢格在
瑞士刊登出来,传入
普鲁士王国后,立刻遭到查禁。
阿尔诺德·卢格很欣赏马克思的才智,邀请后者为新创刊的《
莱茵报》写文章。马克思在该刊发表了系列文章,最重要的内容是评论莱茵省议会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从诸侯、贵族、骑士到城市等级的代表们,全都反对新闻出版自由,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马克思对此都进行了驳斥。如有议员说,新闻出版是不能放开的,因为“人生来都是不完善的”,马克思针锋相对地表示:“既然辩论人的议论是不完善的,政府是不完善的,省议会是不完善的,新闻出版自由是不完善的,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都是不完善的。”既然一切都不完善,自由的报刊也应该是不完善的。马克思还表示,禁锢出版自由的制度只会是适得其反。
主持《莱茵报》
1842年10月,24岁的马克思于来到
科隆,担任《莱茵报》主编。针对政府颁布的《林木盗窃法》将农民进入森林拣枯枝当烧柴取暖等行为认定为非法,导致此类案件占据全国
刑事案件总数的3/4。马克思替农民发声,发表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3篇文章,表示农民捡枯枝的习惯完全是合乎本能的权利,而《林木盗窃法》压制民间的习惯法,是最大的不法。此后,他又发表了《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向丑恶的社会展开攻击。他指出,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是整个国家制度。在马克思的领导下,《
莱茵报》的订阅数量由885户攀升到3400户,该报纸的影响力也扩大到了全德。当时,西欧一些国家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空想主义思潮流行,“青年黑格尔派”的人物也在《莱茵报》发表“
无产者报”等级的问题,奥格斯堡《总汇报》因此批评《莱茵报》“贩卖
共产主义”。此时的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了解还不多,他指出《总汇报》没有对共产主义深入研究就进行批评是浅薄的。这一事件促使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关于共产主义的相关著作。
马克思在《
莱茵报》发表了一篇批评
俄罗斯沙皇的文章,引发了俄罗斯沙皇
尼古拉一世的不满,并向普鲁士国土提出了抗议。1843年1月19日,早已无法忍受《莱茵报》激烈批评风格的
普鲁士王国政府决定查禁《莱茵报》并且撤销发许可,该决定于同年3月31日施行。3月18日,马克思发布声明,宣布退出《莱茵报》编辑部。同年6月19日,马克思与燕妮在克罗茨纳赫结婚。在这个时期,他接触到了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该学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启发,使他突破了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哲学藩篱。随后,马克思完成了《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手稿,该手稿关于黑格尔法哲学的部分在发表时被添加了副标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期间,他还读了《近五十年史》《革命时代的
法国史》《
社会契约论》《
论法的精神》《
君主论》等历史、政治和哲学著作,并写下了几大本笔记。
移居巴黎
创建《德法年鉴》
马克思的言论和思想让政府当权者忌惮,因此屡次遭受政府驱逐。1843年10月,马克思和
燕妮·马克思搬到巴黎。他们住进了圣日耳曼郊区田路8号的寓所。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成员阿尔诺德·卢格研究合作创建《德法年鉴》刊物。
1844年2月,《德法年鉴》第一、第二期的合刊出版问世。该刊发表了
海因里希·海涅、海尔维格、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等德国作家的作品。海涅的作品是讽刺
巴伐利亚州国王
路德维希一世的诗歌,恩格斯的文章是《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则发表了三封通信、两篇论文,两篇论文分别是《
论犹太人问题》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在文章中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政治解放是在资产阶级现代国家充分发展中实现了的民主自由。资产阶级国家宣布了人权平等,废除了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在政治上的差别,这是政治解放。但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政治解放还有局限性,即通过政治解放而获得的自由,实质上首先是资产者任意处置其私有财产的自由,而实际的不平等和压迫仍然存在。这样的自由是不完全的,实现人类解放才能达到完全自由。在市民社会的任何一个阶级出于对本阶级的要求和权利的追求都无法成为解放人类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能够肩负起解放整个社会的使命。
《
德法年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广泛了反响,旅居
巴黎的
德国侨民几乎人手一册,这让
普鲁士王国政府如临大敌。政府通告各省,一旦《德法年鉴》的编辑们进入普鲁士,即行逮捕。同时,警察也全力防止《德法年鉴》流入
普鲁士王国境内。在警察的收缴下,《德法年鉴》刊物大部分落入了警察之手。这对《德法年鉴》是个沉重打击,引发了编辑们之间的分歧,而拥抱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
卢格也对表现出
共产主义思想倾向的马克思产生了不满。思想上的分歧和合作中的龌龊让马克思与
卢格分道扬镳,《
德法年鉴》也在出版一期后就停刊了。
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许多
欧洲国家流亡的精神领域的杰出人物,还和一些工人秘密团体建立了联系,并与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
米哈伊尔·巴枯宁等人有了密切交往。期间,他阅读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大卫·李嘉图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及萨伊、
西斯蒙第、
詹姆斯·穆勒等经济学家的著作。1844年,马克思开始撰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4月至8月期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逐渐完工。
与恩格斯建立友谊
1844年夏,马克思开始为在巴黎出版的
德语周刊《
前进报》撰稿。
海因里希·海涅、海尔维格、
卢格等人都在该刊发表文章。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前进报》讽刺了
普鲁士王国的立宪制度,还经常发表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历史材料。马克思通过介绍法国革命斗争的情况,鼓舞
德国人民的斗志。
1844年8月,恩格斯从
英国来到
巴黎,专程拜访马克思。年龄相仿,志趣相投,让两人惺惺相惜,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当马克思在思想上向
共产主义靠拢时,鲍威尔兄弟等一批“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相左的观点,他们认为,群众在历史上从来是消极被动的因素,某些历史活动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它们力图唤起群众,因而把自己降低到群众的水平。为了反驳
布鲁诺·鲍威尔等人的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著成《
神圣家族》,二者在书中对其以前朋友布鲁诺·鲍威尔的哲学思想给予批判,并明确地阐述了历史
唯物主义的若干基本原理。《神圣家族》于1945年2月出版。
在《前进报》撰稿
1844年6月,西里西亚爆发了抗议剥削的纺织工人起义。这次起义得到了
德国无产阶级的响应,在
巴伐利亚州到东普鲁士掀起了工人罢工和示威的浪潮。
卢格发表文章称工人起义事件是缺乏“政治精神”的、毫无意义的暴动。同年8月,马克思在《
前进报》发表了两篇文章,批判了
卢格的观点,并提出因为私有制的存在,现存制度范围内的任何改革都无法消灭贫困。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理,革命存在不可分割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革命的是推翻现存政权;在社会方面,革命是破坏旧的社会关系。
流亡布鲁塞尔
前往布鲁塞尔
因在《前进报》发表批评
普鲁士王国专制政体的文章,普鲁士政府要求
法国政府查封《前进报》,还要求
法国政府把《前进报》成员驱逐出境。1845年1月11日,法国内务部下达驱逐令,限
珍妮·马克思24小时内离开
巴黎。2月3日,马克思到达了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知道马克思被驱逐的消息后,恩格斯寄来一笔钱,让马克思去应对生活中的困顿。同年春,马克思撰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比利时政府并不欢迎马克思,警察总是秘密盯着马克思的活动和言论。普鲁士政府也对比利时政府施加外交压力,想要再次驱赶马克思。这种迫害让马克思不得安宁,他于1845年12月正式退出了
普鲁士王国国籍。在布鲁塞尔期间,马克思参加了一些工人团体的会议,与一个叫作“正义者同盟”的工人团体的领导人举行了会晤,并一直保持着联系。
恩格斯来到布鲁塞尔,与马克思讨论后发现,在新的历史观和对
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批判方面,两人的意见完全一致。即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整个社会形态中居于决定性地位,社会的所有政治和精神活动,归根到底要受到这种决定性力量的制约。为了收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文献资料,以及同英国工人运动建立联系,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考察了伦敦和
曼彻斯特。从
英国回到布鲁塞尔后,两人合作写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该书建立了一个以历史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体系。
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同他们在布鲁塞尔的拥护者于建立了一个革命组织,叫作“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主持者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按照马克思的构想,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要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及革命工人团体建立联系,对工人运动中理论问题进行讨论,以便清除错误理论的影响,最终联合各国
社会主义者,并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当年3月30日,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论,主张以密谋的革命组织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旧制度的
威廉·魏特林对马克思发起了挑战,马克思坚持以科学的思想和正确的学说号召工人的主张,最终马克思赢得了争论的胜利。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许多地方的共产主义者都建立了通讯往来,如西里西亚、威斯特伐利亚、
科隆、基尔、爱北斐特、伦敦等。但与
巴黎共产主义者的联系并不和谐,巴黎的皮埃尔·蒲鲁东与马克思有着严重的理论分歧,前者反对革命,并且认为马克思在搞宗教。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把自己的主张都在自己的新著作中,他综摄了黑格尔和
大卫·李嘉图的一些成果,著成《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形成了超越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这是一本很坏的书,于1847年上半年写出《
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马克思对蒲鲁东的观点进行批判。提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但只有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当劳动不可能直接采取社会劳动的形式的条件下,劳动才表现为价值。价值所体现的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7年6月初,由流亡
巴黎的
德国工人所创建的革命组织“正义者联盟”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称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决定以恩格斯提交的《共产主义信条》为基础提出同盟的新纲领;拟定了同盟的新章程,规定了新的民主的组织原则。经过这次大会,原来的工人小团体变成一个地跨
英国、德国、
法国、
瑞士等西欧国家的国际性
共产主义组织。因经济拮据,马克思未能出席这次会议。9月27日,各国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和各种各样的民主主义者在布鲁塞尔进行集会,决定成立一个联合各派政治力量的国际性“民主协会”,马克思被选为副主席之一。
发表《共产党宣言》
1847年11月29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由他们撰写《共产党宣言》。该文献于1848年1月底定稿,并于2月印刷发行。该书的开头是:“一个幽灵,
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
教皇和沙皇、
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和
弗朗索瓦·皮埃尔·吉尧姆·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
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重返巴黎
1848年,欧洲多个国家爆发了革命。马克思向
法国临时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撤销原来政府对他的驱逐令,允许他重返法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848年3月1日给马克思回信,允诺他可以回到法国。接到信件的时候,马克思也接到了
比利时政府的驱逐令。回到巴黎的马克思组织起新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成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该委员会起草了一份《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内容包括成年人普选权、废除一切封建义务和租税、将君主和领主地产收归国有、建立国家工厂以保证所有工人都有生活资料、实行普遍免费国民教育等17条具体要求。《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被印刷成传单后由
共产主义同盟成员带回德国,并指导了当年在德国的革命。
返回德国
革命的浪潮席卷德国,让国王不得不下诏许诺出版自由、制定宪法等。在国王军队对集会群众开枪后,
柏林爆发了革命。1848年4月,马克思与战友们返回德国。他来到
科隆,创办报刊《
新莱茵报》并任总编。同年5月31日,该报创刊号问世。8月3日,
普鲁士王国当局拒绝了马克思申请恢复德国国籍的申请。
《新莱茵报》持坚决的革命立场,提出依靠人民的起义进行革命;用尖锐的文字来批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表现出的软弱和摇摆不定;主张新制度的最终确立决不能依靠颁布法令,而是只能在斗争中实现;批评了大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表现;赞扬了
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主张全欧洲的民主派共同联合起来对付
俄罗斯帝国的威胁;支持
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在革命斗争中,民主力量渐渐被压制,封建势力卷土重来。政府对《
新莱茵报》很恼火,蓄意要把报社搞垮。第一步是把报社主编送上法庭定罪。马克思频繁地被法院
传唤。1849年2月7日,马克思等人一起作为被告被送上了法庭,被控犯有侮辱、
诽谤罪、叛乱等罪名。面对政府罗织的罪名,马克思展开滔滔雄辩,既打动了法官,也折服了陪审员,最后马克思等人被无罪释放。3月前后,马克思发表了《资产阶级和反革命》《孟德斯鸠第五十六》《康普豪森》等文章,剖析了资产阶级软弱无力而使封建反革命势力获胜的原因。这时,《
新莱茵报》开始减少了对资产阶级的关注,更多地注意工人阶级。
在封建势力抬头后,
德累斯顿于1849年5月3日首先爆发了起义,但遭到
普鲁士王国的军队的镇压。不久后,爆发于爱北斐特等地的起义也纷纷失败。为了压制反对力量,普鲁士当局成立了特别军事法庭,对武装反抗者进行审判,并按军法处决。《新莱茵报》也成为报复对象,马克思再次被驱逐出境。该报于5月19日发布的最后一号上刊载着:”我这个被放逐的叛乱者,作为一个忠实于到处起义的人民的战友,将在
多瑙河和菜茵河边,用言语和武器参加战斗。”
流亡伦敦
不断革命
离开
德国后,马克思来到了法国,他在这里没有居住很久。1849年8月23日,
法国警方对马克思下达了驱逐令,他只好于次日动身前往英国伦敦。在一段时间里,生活在伦敦的马克思一家人贫困交加、灾厄重重,甚至还失去了儿子格维多。在这个时期,欧洲的革命已经处于低潮之中。马克思在伦敦创办了《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它是《
新莱茵报》的继续。马克思以该杂志总结革命的经验,并迎接他认为很快会重新到来的新的革命。这份杂志总共出版了6期,在1850年11月29日出了第5、6期合刊后,《新莱茵报。
政治经济学评论》停刊。期间,马克思发表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他在文中提出了“不断革命”的口号。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重建与分裂
1850年,原来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纷纷逃往
英国,聚集在马克思周围。马克思认为,新的革命即将爆发,因此需要重建各地同盟间的联系。3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一份《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这份告同盟书宣称: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任务是要不断革命,直到把一切有产阶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对无产者来说,问题在于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在于建立新社会。4月下旬,“世界革命共产主义者协会”建立,马克思、恩格斯和沙佩尔都是该组织成员,组织宗旨是:推翻一切特权阶级,使这些阶级受
无产阶级专政的统治,为此采取的办法是支持不断的革命,直到人类社会制度的最后形式一共产主义得到实现为止。
面对欧洲部分国家出现的工商业繁荣,世界革命共产主义者协会对于新革命的爆发时机出现了分歧,马克思认为新的革命将在新的危机后出现,不宜贸然发动革命,沙佩尔则主张尽早革命。分歧最终导致了世界革命共产主义者协会分裂。1850年11月15日前后,恩格斯回到了父亲的公司当职员。此后,他开始尽自己所能接济马克思。恩格斯的鼎力支持让马克思从生活琐事中解放出更多的时间,后者每天都到
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去,除了读《
经济学家》外,他广泛阅读了大量经济学著作,马克思正在构建一部经济学巨著。1952年5月,马克思著作《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出版问世,该书讽刺了为恢复帝制而发动
政变的
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同年,为了声援被普鲁士当局缉捕并于10月4日被审判的共产主义同盟成员,马克思著成《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然而,该审判让多名
共产主义同盟成员被判入狱。审判结束后,共产主义者同盟已无法继续存在下去。11月17日,根据马克思的提议,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布解散。
为《每日经济论坛报》撰稿
流亡者很难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除了恩格斯的资助,为《每日经济论坛报》撰稿并获取稿费就成了马克思的重要经济来源。1857年4月,《每日经济论坛报》编辑部领导德纳要求马克思为《美国新百科全书》写词条。马克思为此事征询了恩格斯的意见。恩格斯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干的工作,还能对马克思有“巨大的帮助”的事情。马克思写了一部分条目,其中包括
拉丁美洲的玻利瓦尔和1848年德国革命中的罗伯特·勃鲁姆等。恩格斯也参与了词条创作,他为了写军事方面的条目,查阅了大量参考书。恩格斯曾说,他和马克思提供给德纳的条目,绝大多数是独创的作品,不是东拼西凑的东西。
1857年7月至1858年6月,马克思的
经济学研究进入一个决定性阶段。在这个时间,他写了50多印张的手稿。手稿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导言》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初步将书名确定为“
政治经济学批判”。实际上,这些手稿是《资本论》的初稿。1859年6月11日,马克思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开始出版,该书阐述了价值和货币学说,提出了商品劳动二重性,以及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后,在欧洲遭到了冷遇。
1862年,
南北战争的爆发。《每日经济论坛报》倾向于南方,而马克思支持北方。政治立场的不同,导致马克思与该报分道扬镳。多年以来,马克思给《
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500余篇文章中,主要涉及了到了军事、外交、
欧洲各国政治、
东方问题、经济问题等方面的时事评论。另外,他还为
维也纳的报纸《
新闻报》写了不少文章,内容主要是评论美国内战。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到1863年7月,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已经写了23个笔记本,他为自己的创作内容重新拟定了一个新标题——《资本论》,而在之前的计划中,这些内容属于《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这个时期,马克思继承了母亲的遗产,来自朋友沃尔弗的遗赠,以及恩格斯因收入的提高而提供了更多的馈赠,这些使得马克思的生活摆脱了困窘的局面,也使得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创作中。
除了撰写《资本论》,马克思还参加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随着西欧各国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产生了联合起来的愿望。1864年9月28日,数百名
英国工人和
法国、
意大利波兰等国工人活动家在伦敦召开集会,筹集组建一个
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马克思作为
德国工人的代表出席集会,并成为制定国际工人协会的条例和规章的委员会成员。成为委员会成员后,马克思撰写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他在结尾处重申《共产党宣言》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还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临时章程》,并在该协会的中央领导机构总委员会中先后担任了德国通讯书记和
俄罗斯通讯书记。此外,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作了很多具体工作,起草各种文件。他曾经表示,我们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可我们自己的工作往往超过这个时间的两倍。
《资本论》问世
1866年,始自于1843年对经济学系统的研究和学习终于结出硕果,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问世,他于11月把手稿寄给了出版商。该书于1867年9月出版,马克思在题词中写道:“献给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威廉·沃尔弗”。《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根本秘密。马克思从劳动
价值论出发,提出资本家完全立足于契约、合同和法律,就能稳获利润,发财致富。1869年,恩格斯从商业公司中撤出,他获得了一笔钱。恩格斯除了为马克思偿还债务,还在以后每年为马克思提供350美元。从这个时候起,马克思再也不必为生活忧心了。
国际工人协会的斗争
1871年3月18日,
巴黎公社运动爆发。马克思一直在关注着事情的进展,写出了《
法兰西内战》,该文于5月30日定稿。《
法兰西内战》谴责了梯也尔政府,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提出了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它;实行普选制,公社委员由
直接选举产生,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随时可以撤换;教会与国家分离,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且可以撤换;使公社这种政治形式成为整个民族的普遍形式,以消灭过去的脱离民族、驾于民族之上的国家政权等观点。《
法兰西内战》于6月13日出版,之后,翻译成
德语、法文、俄文、
意大利文、
西班牙文、
荷兰文等文字,畅销全欧。该著作发表后,很多国家的政府和资产阶级都把国际工人协会当成头号敌人,他们通过出版社对
国际工人联合会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舆论攻击。各国政府也加紧了对马克思的监视,拆他的信件,试图搜集到马克思的罪证。甚至在几个国家的警察局里都建立了马克思的档案,他们决定联系在一起对付马克思。马克思的女儿珍妮·马克思和爱琳娜·马克思受到了牵累,她们被警察拘捕,被关押和审讯一段时间后,又被释放。
1871年9月17日,国际工人代表会议在伦敦召开。马克思是会议的中心人物,作了近百次发言。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工人阶级的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是分不开的。工人阶级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
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伦敦国际会议结束后不久,
俄罗斯民粹主义革命者巴枯宁派在
瑞士的桑维耳耶召开了代表大会,攻讦总委员会和伦敦会议。他们宣布伦敦会议是非法的,还说
国际工人联合会由于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走向衰亡。
1872年,马克思写成的《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一文,历数了巴枯宁派所干的宗派主义活动,对巴枯宁派的桑维耳耶大会通告作了详细分析。9月初,国际工人协会在
海牙召开代表大会,在会议中,
米哈伊尔·巴枯宁被国际工人协会开除。在该会议上,还通过了由恩格斯提出的将总委员会的驻地迁往
纽约的决定。1873年8月,马克思写成《
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该文揭露了巴枯宁派在
欧洲各国的阴谋活动作。1876年9月,
国际工人联合会解散。该组织自1864年成立,历时9年。马克思领导了这个工人阶级国际组织,使它成为让资产阶级和当权者们担惊受怕的欧洲“第七强国”。他把工人阶级引上了为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的道路,为后来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
晚年工作
晚年的马克思一直住在伦敦。大女儿
珍妮·马克思和丈夫沙尔·龙格结婚,他们生了几个孩子,孩子们经常围绕在马克思夫妇身边,承欢膝下。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的身体愈来愈差,还患上了头痛的毛病。挚友恩格斯搬到了马克思居所的附近,两人时常在附近的草地、荒原散步。而最重要的工作是,马克思需要把《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整理出来。他是从1877年开始全面恢复这项工作的,到1879年4月,马克思表示,第二卷在目前
德国的形势下不可能出版,而且他本人也不愿意马上出版。此后,他时断时续地进行着《资本论》的写作,又写了四部手稿。
在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马克思把《资本论》手稿转交给了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研究了多部人类学著作并作出摘要,他研究的书籍包括《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古代社会》《古代法制史讲演录》《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后人把马克思研究这些书所做的摘要汇编成《
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1881年前后,马克思根据《
世界史》《
意大利人民史》《英国史》《
佛罗伦萨史》《
俄罗斯国家史》《俄国和彼得大帝史》《英国人民史》等书作摘录笔记,该笔记被称为《
历史学笔记》。
因病逝世
19世纪70年代末,马克思已经60多岁。他经常感冒,气喘,失眠,疾病破坏了他的健康。这个时候,他在通信中,越来越多地谈论起自己的病情。1880年后,女儿相继前往
法国而离开马克思夫妇。1881年,马克思的妻子
燕妮·马克思去世。在度过了一段孤独时光后,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因病去世。
身后之事
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被送往
海格特公墓,与他的妻子燕妮安葬在一起。恩格斯、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暨领导人
威廉·李卜克内西、
英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
弗里德里希·列斯纳、德国化学家
卡尔·肖莱马、
动物界教授雷伊·朗凯斯特、法国工人运动活动家沙尔·龙格(马克思的女婿)和法国工人党和
第二国际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拉法格(马克思的女婿)等人出席了葬礼。沙尔·龙格宣读了
法国工人
政党、
俄罗斯工人政党和
西班牙工人政党的唁电和唁函,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暨领导人
卡尔·李卜克内西致了悼辞。恩格斯在马克思
梁启超墓前发表讲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
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
无产阶级,对于
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883年3月19日,纽约所有进步工会和工人组织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发起了马克思追悼大会。该追悼会在纽约制桶工会大厅举行,来自各个国家的悼念者来到会场。约6000人进入会场参加悼念活动,还有5000余人没能进入制桶工会大厅。美国记者约翰·斯温顿发表了悼念马克思的演讲。对于马克思的逝世,美国《
太阳报》《自由报》、
英国《
泰晤士报》、
瑞士《社会民主党人报》、
德国《科伦日报》、
法国《正义报》、
荷兰《新鹿特丹报》、意大利《未来太阳报》、
俄罗斯《社会民主党人报》等报社都进行了报道和评价。
1889年7月14日,二十个国家代表在在巴黎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
社会主义联盟,即
第二国际。该联盟也是以
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理论的。1956年,由英国共产党倡议、由各国(含中国)进步团体捐赠而建的马克思墓碑落成。基座之上的马克思头胸像由英国雕刻家劳伦斯·布拉德肖用
青铜铸成。墓石上方以金叶贴饰镌刻《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主要思想
马克思吸收了
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创建了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科学
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学说。大学期间,马克思研究辩证法,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接触到“要求自由民主,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在主持《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研究关于
共产主义的相关著作。后来接触到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先后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清算。1844年对经济学进行研究,并对资本主义政治
经济学进行批判。1867年,马克思以著作《资本论》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并论证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使唯物史观从假设变成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此外,马克思在晚年还对人类学和
历史学进行了研究。
哲学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批判活动,为其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由此获得了分析人类现实生活的起点。1842年起,马克思在《莱恩报》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1843年在著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
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的结论,并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完成了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转变。
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起点,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立足在社会现实基础之上,探求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扬弃,确立了唯物史观。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观点。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和《
哲学的贫困》为标志,马克思转向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并宣布了自己哲学的方法论特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异化理论
“异化”在
德国古典哲学中是广泛使用的概念,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讲异化,是指“绝对观念”在发展中的自我异化、外在化。费尔巴哈讲异化,是指人在宗教幻想中对自身的本质的异化,而人是自然的产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则是从人们自己建立的
社会关系、社会交往违背了人的本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异化的。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要从历史地形成的社会关系中寻找答案,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人的“类本质”——劳动发生了异化,而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的异化分为四个阶段: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及异化的扬弃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全过程。
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在生产的财富增加和产量增大的情况下,呈现出劳动者越发贫穷和贫穷者的数量增加的趋向。马克思认为这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原因在于: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已经成为了摆脱了劳动者的独立力量,成为同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的东西。表现为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
在
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是非自愿的。劳动不是满足劳动者需要的目的,而是成了满足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劳动造成了劳动者的肉体的损伤和精神的损耗。因此,劳动成为了劳动者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劳动成为劳动者反对自己的力量,即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
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的存在物。人的类的生活就是生产、劳动、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人在从事着这样的活动的同时,还把这种生活作为自己的对象而加以认识。人们通过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确证了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对象化、现实化。在
资本主义条件下,从人本身和活动中分离出去并且与人相敌对的物和关系,如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者异化等现象。这些情况意味着人的类的本质变成与人异化的本质,即人和人的类的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从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出去等事实,导致了人与人相异化。因为在社会中,人同自己本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其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异化是通过人同他人的关系才得以实现并表现出来。人同人的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结果,还是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统一在一起,创立了辩证
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运动及发展的最一般的哲学学说。它是
无产阶级的
世界观和
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存在具有多样性和不同的运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
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实践观点是认识论的最基本观点,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辩证法也就是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是一致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自我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看作是由其内部矛盾所推动的
自然历史过程,把唯物辩证法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观,是关于社会历史的哲学学说或总体理论。与唯心史观相对立。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域和尺度,并以现实历史为基础,对历史运动的
辩证法和历史事变的客观进程进行了完整的揭示。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包括: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基本和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迁的根本原因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运动中去探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延续的前提;人们在生产必需的物质资料时,也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创造着相应的社会关系和精神关系;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统一的社会有机体,而这两组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着能动的反作用。
基本立场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而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意识形态本身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精神生产脱胎于
物质生产,逐渐与后者对立,并最终使得精神或观念成为世界的主导。马克思从物质实践、社会生活的现实等角度出发,解释了政治,宗教等意识的发展。即在物质的社会关系中,发现精神产物的本源。道德、宗教、
形而上学、其他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式没有历史和发展过程,而人民大众在改变现实的自己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及思维产物。
马克思提出废止关于意识的空话,不从“存粹意识”开始,而从实际和语言出发,将精神过程与物质过程联结在一起,通过社会中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而展现出思想。这样的思想是社会的产物,是关于意识的“真正的知识”。因此,历史不是起源于思想、观念、元首或国家,而是作为现实关系的物质交往及其形式,即市民社会。一切历史的冲突、国家内部的冲突、阶级斗争,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核心包括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和对现实的人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建立在形成真正科学的抽象(不是僵死事实的搜集)并摒弃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对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的表述,它是研究具体历史的工具或指南,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中抽象出来的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是指对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的设定。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不具有普遍性,是使历史的科学研究成为可能的抽象。即“科学地说明历史的方法”。
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
唯物史观的前提包括“现实的人”,即“从事活动的、进行
物质生产的,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生产自己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即人们的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马克思把这种生产生活称之为历史的现实的前提,其内容包括:历史是现实的人或现实的人类的历史,他们需要生活资料才能存活,所以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成为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持续,生产满足和催生需要,被满足的需要也诱发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殖也是生产活动。家庭表现为初始的社会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和子女关系,新的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把生产活动称之为“社会活动”,它是历史的现实根据,也是人的意识或“精神”的现实基础。生产表现为现实的人通过劳动对于自己生命的生产,也表现为通过生育对于他人生命的生产。生产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始终与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工业阶段)相联系。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对象性活动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领域
马克思认为,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自己的过程构成了历史的主要内容。因为人的生活受自己生产的物品以及其生产的方式所制约,所以历史研究必须以生产的发展为基础。人的生活和劳动是社会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而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统一,则构成为现实历史的基础,决定着国家、法,以及思想和意识形态等的发展。国家和法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的。国家内部的一切宗教的和
意识形态的斗争,都只是表面的形式其实质是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实斗争。另外,法的观念和法律等不是以单纯的意志为基础的,它们的现实本质植根于市民社会之中,譬如私法伴生于私有制。因此,马克思认为,法和宗教都没有自身独立的历史,它们是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
马克思认为,分工是生产力和交往发展的基本尺度,因而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一方面,生产力水平体现在分工的发展程度上,新生产力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特定的分工意味着特定的交往关系,分工的发展代表着交往的扩大和深化。真正的分工始自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发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继而引发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而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随之产生。
人类社会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分工是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来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因而分工意味着一定的所有制形式。马克思根据分工的发展确定了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来描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分别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资本主义所有制。部落所有制与生产的低下状况相适应的,分工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产生的分工的扩大,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是在若干部落通过特定的方式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分工已较为发达,城乡对立和国家之间的对立相继出现;在国家所有制中,已发展出动产和不动产的私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在农村和城市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农村,体现为地产和束缚于地产上的农奴劳动;在城市,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
资本主义所有制表现为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社会实现了精细分工,发达的生产力和私有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冲突和矛盾。
对共产主义的论证
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的发现是同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共产主义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以及全人类的解放当作最基本的宗旨。由于大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劳动和自主活动之间出现巨大的差异,为了消灭这种异化的社会状况,需要存在与世界对立的无产阶级。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在造成异化的同时,也为消灭异化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创造出无产阶级。
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态的现实的运动,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在所有制方面的彻底“实践的
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同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以及人的社会本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使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共产主义要求在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同传统的观念决裂,废除私有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在其社会生活中,实现全面的个人的充分发展,形成以自由人的联合为基础的
集体主义。
伦理思想
伊曼努尔·康德无视“道德”与“利益”的联系,提出道德基础可以脱离一些经验和感性材料而存在。而黑格尔认为人类思想优先于人类实践。马克思对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与超越。他认为“道德”和“利益”是紧密联系的,道德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将伦理思想建立在人的现实活动之上,从唯物史观出发探析了人类伦理思想的起源。马克思注意到社会中无产阶级的苦难和资产阶级的罪恶,他将有产者和无产者的群体关系转变为阶级对立的关系,将两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呈现为阶级对阶级的剥削关系。马克思通过对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而非资产者个人的道德批判,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批判,其伦理思想的本质是基于人的“制度伦理”,反映了阶级社会里
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之间的伦理关系。其内涵是,道德离不开人的活动并产生于现实的范畴;伦理思想的价值目标建立在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上;伦理思想是以现实的人的物质活动作为来源主体和作用客体的辩证统一体。另外,马克思的伦理思想衍生出无产阶级想要争取到自身利益,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除这种阶级对阶级的剥削关系。
国家观
起源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之初并没有国家。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母系社会为前提的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
物质资源匮乏,人们通过原始的生产资料,以狩猎和采集自然农作物的方式获得劳动成果,人们平等平均地分享劳动成果。社会的秩序和平衡是依靠传统伦理和家庭关系来维系,这种氏族社会的组织形式就是国家产生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随生产力水平提高而不断积累,社会逐渐集中于少数人或少数群体中。财富表现为可支配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社会成员则逐渐形成利益互相背离的两个团体,即阶级。各阶级之间存在着社会基本矛盾,而矛盾必然导致冲突。为了使得本阶级在斗争中不被消灭,就需要在社会之上的高度来缓和冲突,并将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产生后。战胜者为了巩固统治而建立了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统治工具——“国家”。国家建立之后,需要对社会活动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机构,所以政府、军队、监狱就应运而生。
本质
在对国家本质的认识上,马克思的观点是从阶级本位论发展到国家社会本质论,即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递进为“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而国家本质随阶级性、社会性的地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主次地位的转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名义上代表共同体中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而在实际上只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利益。从表面上看,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机构,公正地处理一切社会公共事务,而在实质上,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在
资本主义阶段,
无产阶级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却只占有小比例的社会财富,而资产阶级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情况下,出现阶级对立,阶级斗争层出迭见。资产阶级以满足
无产阶级的基本生活保障,并弱化其反抗意识,促使后者创作更多社会财富。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其首要特性是用于镇压。
消亡
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过程中,马克思找到了实现工人阶级普遍解放的道路,即创建社会主义与
共产主义的国家,使得国家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来并重归社会,而推翻资本主义现代国家、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国家向社会重归的前提。马克思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并成为统治阶级来实现,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还需要利用国家政权从资产阶级那里夺取所有的社会资本与财产,大力发展生产力,扬弃人的政治异化,逐渐消灭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从而实现人的
政治自由与人类解放。 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被“自由人的联合体”——
共产主义代替,国家必然走向消亡之路。
宗教观
费尔巴哈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是宗教的始端,中心点和尽头。马克思以这样的
唯物主义论断为起点,对宗教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自己的宗教观点。
本质和根源
马克思认为,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作为社会
意识形态之一的宗教及其制度都是为一定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即人们只有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从事宗教活动。对于宗教的本质和根源,马克思将宗教比做“幻想的太阳”“虚幻的花朵”,他认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是作为颠倒的世界的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所产生的“一种颠倒的社会意识”,即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群众遭受剥削和压迫,在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不了现实苦难的情况下,只好幻想出一个与现实状况截然相反的彼岸世界,并幻想救世主解救自己。这就形成了宗教这种颠倒的社会意识。
批判
马克思认为,
基督教是
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进行侵略扩张的工具。宗教阻碍了中世纪
欧洲的科学发展。他在《资本论》里谈到,
资本主义在形成过程中以及19世纪,统治阶级利用基督教掩饰剥削。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揭示了德国现实与宗教的关系,在德国这个颠倒的国家和社会,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纲领,是通俗逻辑,是道德标准,是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人民的
罂粟。
消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们能够认识到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和内在逻辑的时候,现实的宗教反映就会消失。即当人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把握
物质生产的运行规律及发展方向、物质生产过程就不再是充满未知和难以理解的时候,宗教的神秘特质就会消失,宗教会由此消亡。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联系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学说。
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等政治经济学家以其资产阶级立场和
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对劳动价值论的一般原理作了阐述,但未能阐明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和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等问题。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建立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进而阐明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的转化为市场价值和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及其机制等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
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分配的规律和机制等问题。具体包括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价值及
价值形式等。
商品的二因素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为了出卖而不是供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它是劳动产品在特定经济条件下所采取的社会形式,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能够用于交换的前提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功能,即物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它总是构成社会
物质财富的内容,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因而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表现为某种商品通过交换才能换回不同商品不同数量的使用价值,商品由此就有了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不同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譬如,10张桌子与1台电脑交换,10张桌子就是1台电脑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的不同取决于商品上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商品中含有的价值。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以价值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劳动交换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矛盾和统一。统一的方面表现在: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是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某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不是商品。一种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如果它不是劳动生产物,就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如阳光、空气等。有些物品既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它是自用产品而未产生交换价值,这种劳动不形成价值,这些物品也不是商品,如农民自己生产的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粮食。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互相矛盾的方面表现在:互相排斥,互相对立。商品是以使用价值和价值相分离而出现的,生产者以让渡使用价值而收获价值,消费者取得使用价值要付出价值,交换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体现在
商品生产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表现为千差万别的劳动形式,劳动形式的异样是由劳动的预期目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操作方式决定的,从而形成了社会分工。把劳动的特殊性质和形式撇开,在实质上,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或消耗。因此,撇开具体形式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称之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的内涵包括了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以及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即以价值为基础,借助于产品交换而实现劳动交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有的统一和矛盾的关系。当商品进入交换过程时,具体劳动可能被还原为抽象劳动。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被转让,在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后,具体劳动才能被还原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因此得以解决。
商品流通形式
马克思将商品流通形式表述为:商品流通的主要目的在于换取另外一种使用价值。即
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商品——货币——商品(W——G——W)
资本流通形式(剩余价值公式)
货币——商品——货币(G——W——G')代表资本流通形式,资本家使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卖出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资本流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资本增值。G'=G+∆G(m),∆G代表了资本的价值增值。马克思认为,价值增值不是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其价值量并没有增值;价值增值也不是发生在W-G阶段,因为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发生价值增值;价值增值必定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因为,货币所有者购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马克思就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资本的本质做出了阐释: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货币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在价值增值的运动中转化为资本的。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从生产制度和收入分配两个方面分析了剩余价值。从生产制度上看,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所有权关系,它是资本家经营的目的。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并不创造价值,因此,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在反映工人基本生活水准的劳动力价值确定的基础上,把纯收入减去劳动力价值的差值即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大小,既决定于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新创造的价值(日工作时间长短),也取决于劳动力价值标准的确定。在收入分配上看,价值或价格的总和只取决于社会劳动。在劳动力价值和利润之间,工资是个相对独立的变量,当工资(或劳动力价值)不变时,延长工作长度的方法形成绝对剩余阶值生产;而生产力提高,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是通过降低工人消费品的价值来达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此,剩余价值关系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对立关系,在内容上反映着剥削关系,在形式上体现出利润冲突。
资本循环理论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阐释了资本的流通过程,认为它包括资本形式的循环等内容。
资本形式的循环
马克思提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资本流通随着商品流通而出现,并在流通中呈现出资本和资本关系。资本的流通过程意味着资本的运动属性,表现出资本运动的循环运动状态。包括: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
马克思以资本公式G——W——G'为基础,通过假设G——W过程实现了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再通过假设W’——G’实现了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转化,论证出货币资本循环通过W——W’实现了G——G’的循环过程。马克思认为,同一资本价值的形式运动和循环运动的停止会消灭资本本身,即货币资本会变为贮藏货币,生产资本会分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商品资本会形成商品堆积而阻碍商品流通。因此,形式的运动就是货币资本的运动,资本产生于流通又不产生于流通,流通的发展和资本的发展互相影响。
生产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表现出生产资本的内容上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循环包含着货币资本循环和生产资本循环形式上的统一。生产资本的循环在资本流通中表现为生产和再生产的一般流通的形式,而不是价值增值的货币形式。生产资本在流通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流通以技术进步而重新加入生产资本的流通中,在此之前,剩余价值以货币的形式脱离资本流通,作为潜在的生产资本等待资本化并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而扩大再生产过程结果是由资本价值和已经资本化的剩余价值构成的,即生产资本
热力学循环的不同阶段的职能以资本运动的特点为转移。
商品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是最具体的资本运动形式。资本流通过程中出现了生产资料的消费和生活资料的消费,前者属于资本流通,后者属于商品流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流通的特征是商品的供大于求,即剩余价值的量不能完全消费掉。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预示着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的矛盾,预示着资本流通的实现问题,最终导致商品资本越来越丰富。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讨论了地租理论等问题。
地租理论
马克思提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形式。不同的土地所有权对应着不同形式的地租。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垄断。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是在对原有的土地所有权进行改造而建立的新型土地所有权。主要是从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和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转变而来的。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土地所有权已成为纯粹的经济形式,即能够取得一定货币收人的形式。土地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完全分离。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而获取经济收人,即从产业资本家(租地农场主)那里征收货币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经营中涉及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农业工人受农业资本家雇佣而耕作土地,农业资本家从土地(耕地、建筑地段、矿山、渔场、森林等)所有者租赁土地,并支付一个货币额。这个货币额就是地租。地租涉及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其实质是剩余价值。马克思将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马克思提出:农业经营者通过对自然力的垄断,使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成本)低于投入该生产部门资本的一般生产价格,其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具有如下特征:级差地租不参加商品的一般生产价格的形成,而是以一般生产价格为前提;级差地租产生于个别资本相对于其他投资而具有的高
生产率;级差地租是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自然力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土地所有权无益于剩余价值的创造,土地所有权是使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形式并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原因;土地所有权使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地租产生了土地价格。土地和一切自然力一样,都不是劳动的产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级差地租可以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I是等量资本在等面积的不同土地上投入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不同结果产生于土地肥力和位置的不同。量资本次第投入在同一土地上而产生不等的
生产率,由生产率低的资本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市场价格,从而生产率高的资本就会产生一个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即级差地租Ⅱ。
绝对地租
马克思提出,由土地所有权本身产生的地租是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伴生于土地所有权,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农业资本家就得支付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产生于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构成,使得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它的生产价格,由此产生一个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限制着这个超额利润的平均化,使它固定地保留在农业之中,成为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即地租。如果农业资本的平均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构成,那么绝对地租就会消失。但是,绝对地租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来自农产品价格高于价值的垄断价格。
个人著作
马克思著述丰富,他的作品主要包括《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
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重要著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德语名:《Die Deutsche Ideologie》)。马克思感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不能对大量实际政治经济问题作出合理解答,遂借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并写了摘录。这些手稿被称作《克罗茨纳赫笔记》,又称《1843年手稿》,大约写成于1843年3月至9月间。《克罗茨纳赫笔记》在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发表,于1927年由苏共中央
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出版,发表时被添加了一个标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马克思对黑格尔著作《
法哲学原理》第三篇“伦理”的第三章“国家”的第一节“国家法”作为直接批判的对象。马克思评述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国家法”的总论部分,批判黑格尔国家观中的神秘主义和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阐述了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和前提的观点并分别对黑格尔的王权理论、行政权理论、立法权理论逐节进行评述。在“王权”部分,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王权理论阐述了民主制与人民主权思想;在“行政权”部分,马克思分析了官僚政治并揭示现代国家行政权的本质;在“立法权”部分,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议会等级要素的中介作用理论,提出通过实现普选和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重建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统一。否则只有革命才能完成国家制度的发展或建立新制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向
唯物主义、向
科学社会主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月至8月移居
巴黎时所著,发表于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名称是由编者添加的,该著作由3个互相关联的手稿组成,第一手稿是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的研究和分析;第二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及其运动的分析;第三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分工、货币的进一步研究。
马克思从“异化”和“人的本性的复归”这样一些概念出发,以“人的本质”为尺度去评判特定社会形态,并对
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共产主义展开了论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了马克思对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
共产主义理论在内的各种思想进行的批判和融合。在哲学理论方面,马克思从
唯物主义原理出发,对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绝对
唯心主义、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进行了批判,指出《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它的最后成果是
辩证法,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马克思还思考了人同对象的能动和受动的关系,并在对象性活动的原则上确定了劳动概念。此外,马克思对
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接纳了
亚当·斯密、李嘉图等资产阶级
经济学家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的观点,承认劳动创造财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
异化劳动的理论。该手稿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并引发了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讨论。
《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全名《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
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德语:《Die Heilige Familie, Oder Kritik Der Kritischen Kritik: Gegen Bruno Bauer Und Konsorten》),该著作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写于1844年8月至11月,发表于1845年2月,该书共有九章。标题“神圣家族”,是用来喻指布鲁诺·鲍威尔和他的同道,“批判的批判”是指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的批判哲学体系。鲍威尔等人认为,政治斗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正确的做法是在哲学领域内去搞“批判的批判”。他们认为,群众在历史上从来是消极被动的因素,某些历史活动都是因为力图唤起群众而遭到失败。《神圣家族》指出了鲍出了威尔兄弟把世界看成是自我意识的产物的观点;思辨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谬误;辩证法的一些基本原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进行批判。
《神圣家族》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基本原理,譬如历史的基础是在
物质生产中,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不同的时代都有特定的经济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认识特定物质生产方式才能够真正认识与之相适应时代;人的思想是受到所处时代的物质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所制约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由于它所处的客观地位,必然地要承担起推动历史的使命。《
神圣家族》为马克思创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
唯物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
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
社会主义的批判)》(
德语名:《Die Deutsche Ideologie》),这一标题源于马克思在1847年4月6日发表的声明《驳卡尔·格律恩》中对这部著作的称呼。马克思和恩格斯出于对以往和当前流行的德国哲学与社会主义进行批判以及清算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他们于1845年秋至1846年夏合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该著作是一部未完成稿,由2卷6章组成,第1卷的《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
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部分没有完成。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德意志意识形态》只发表过个别章节,即在1847年《威斯特伐利亚汽船》杂志8月和9月号发表了该著的第二卷第四章,全文直到1932年才发表。《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
施蒂纳的哲学观点;对以当时流行的
德国哲学为基础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清算。马克思指出所有这些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为依据的,都没有超出德意志
思想体系。
《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阐述了
历史唯物主义,将物质资料生产当作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提出“物质生活条件”的概念,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阶级分离是由于分工而产生的,阶级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生产力制约着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就变成了它的梏。从而必然要为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断地出现和解决,推动着社会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人类的理想社会,那时人类进入到自由王国。《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现形成的标志。
《哲学的贫困》
《哲学的贫困》(
德语名:《Das Elend der Philosophie》)是马克思以论战形式阐述其新
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著作,全名为全名《哲学的贫困。答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该著作是对蒲鲁东著作《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的批判。写于1847年1月至6月,并于同年7月在
巴黎和
布鲁塞尔同时出版,该著作的内容有2章8节。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驳斥了蒲鲁东的经济观点,并初步阐发了自己的经济理论。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只有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当劳动不可能直接采取社会劳动的形式的条件下,劳动才表现为价值。价值所体现的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货币也是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还批评了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运用。他认为蒲鲁东只学会了
辩证法的形式和术语。真正的辩证法并不希望人为地消灭矛盾,而是从矛盾本身的对抗斗争中去认识事物。马克思还批判了蒲鲁东在工人阶级罢工问题上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罢工和同盟都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奴役的重要的斗争形式。无产阶级群众在共同利益之下团结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最终发展到社会革命。《哲学的贫困》第一次正式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和经济观点,并在唯物主义立场上继承了辩证法。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德语名:《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11月受
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而为后者写的纲领。定稿于1848年1月,并于次月发行,该著作共有4章。马克思为1872年德文版和1882年俄文版撰写了序言。《共产党宣言》正文系统完整地阐述和叙述了共产主义理论,论述了资产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必然步入消亡的缘由。马克思和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认为从
资本主义向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工人阶级是最有进步性、最有发展前景的阶级;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工人阶级
香港工会联合会即共产党是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
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宣告了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开启了
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发展新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
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该书一经发表便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在170年间被译为200多种文字,它的流通影响和指导了各国
共产主义革命实践,如
巴黎公社运动、
俄罗斯十月革命等等。《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问世为
中原地区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许多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逐步树立起对
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成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
《资本论》
《资本论》(
德语名:《Das Kapital》)是由马克思著成的论述
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著作,该著作分成3卷,副标题分别是“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从1843年10月到1858年5月底,马克思搜集材料、先后撰写多本读书笔记并写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58年6月至1863年8月,马克思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整理成《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将计划书名“
政治经济学批判”变为副标题,而书名被确定为《资本论》。《资本论》第1卷于1867年9月14日在
德国汉堡由迈斯纳出版社出版发行,最终版本有7篇25章。
马克思临终前,将经济学手稿托付给恩格斯。1884年6月开始,恩格斯整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着手进行《资本论》第2卷手稿的编辑工作,该著作于1885年7月在
汉堡市出版,共3篇21章。1885年,恩格斯开始编辑《资本论》第3卷,他利用10年时间才整理完成,该著作于1894年11月在汉堡出版。恩格斯在临终前委托
第二国际领导人之一的
卡尔·考茨基整理马克思手稿。第4卷手稿经考茨基整理,于1905年-1910年以《剩余价值论》为题,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部分出版。考茨基将马克思的手稿编辑为3卷4册(第2卷分为两册)。《资本论》第3卷共7篇共52章。
《资本论》按照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事实,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客观规律,并阐发了资本主义过渡到
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
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根据。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能像《资本论》那样,对工人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作品年表
著作
文章、论文和报告
演说、章程和条例
个人部分书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而撰写的著作文集。截至2024年7月,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以各种文字编辑出版了数十个版本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如俄文版、历史考证版、中文版等。
俄文版
俄罗斯十月革命以后,俄共(布)中央决定建立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专门机构,负责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译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书信和有关的文献资料。1928年至19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共计29卷34册。全部著作和书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16卷,包括除《资本论》以外的哲学,历史和政论性的著作1264篇(其中不是马克总、恩格斯写的著作而误收的约有20多篇);第二部分是第17-20卷,收入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第20卷《剩余价值理论》未出版);第三部分是第21-29卷,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相互之间和他们给其他人的书信,共3298封。
1955年至196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共出版了39卷42册。该版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第1-22卷,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及其他著作,共1522篇;第二部分是第13-26卷,是《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是第27-39卷,是书信,共3899封。1968年至198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又出版了1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40-50卷)补卷,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扩充到了50卷。补卷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1-39卷出版后新发现的著作和书信以及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第40-45卷的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过的著作、未完成的手稿、草稿,以及他们在1942年以前的信件等内容,包括《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等。第46-49卷和第50卷的一部分是《资本论》草稿的手稿。
历史考证版
20世纪20年代,
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制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MEGA1)的出版计划,即将《资本论》及其手稿、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分为三个部分出版,以向世人呈现马克思手稿的原貌。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因国际政治局势紧张,MEGA1终止出版,共出版了11卷,含2卷索引卷共13卷。
20世纪70年代初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再次启动编辑出版工作,并形成了更加完整、周密的出版计划,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出版计划。MEGA2由四个部分组成:著作;《资本论》及其政治经济学研究手稿;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书信、马克思二人与他人的通信及他人彼此之间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阅读笔记和札记。MEGA2的卷册规划为164卷。1972 年,MEGA2以试编本的形式问世。 20世纪80年代末,
东欧剧变使得MEGA2的出版计划再度暂停。1990年10月,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特利尔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和卡尔·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等联合起来,创建了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并获得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出版权。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将MEGA2的出版规模缩减为114卷。截至2024年2月,MEGA2的出版计划已完成过半,其中《资本论》及其政治经济学研究手稿部分已全部出版齐全。
中文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由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该版本从1956年至1974年由
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共39卷(41册)。1979年至1985年,又翻译出版了俄文版补卷11卷(12册),即第40至50卷。至198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50卷(53册)全部出版,约3200万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2000多篇著作和4000多封书信以及400多件文献资料。其中1—26卷是著作卷,27—39卷是书信卷,40-50卷是补卷。补卷中主要收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以及写作《资本论》的各种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的大部分内容译自俄文版,译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俄文转译的影响,同时还存在着疏漏和收录错误的问题。从1986年开始,
中共中央编译局开始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该版本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为蓝本,参考了德、英、俄等其他版本,翻译新文献并重新校订旧译文,吸收了最新考证成果和研究成果,重新编写了注释和索引。截至202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出版至第50卷。
相关人物
好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人物生平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德语名: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出生于
德国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中学未毕业开始经商。1844年在《
德法年鉴》上发表《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批判了
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和社会结构,主张消灭私有制。1844年8月与马克思在
巴黎会唔,从此结下友谊,开始了为人类解放而并肩战斗的革命生涯。1844年-1846年间,两人合写了《
神圣家族》《
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1847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并把它改组共产主义同盟,同马克思一起拟定《
共产党宣言》。
1876年-1878年,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支持下,著述了《
反杜林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
马克思主义的
世界观的整个体系。马克思逝世后,他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1889年参加创建
第二国际,同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坚决斗争。他还担负了整理和发表马克思文献遗产,1885年整理出版了《
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出版《
资本论》第三卷。晚年担当了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和顾问,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恩格斯离世之后,把3万
英镑的遗产分给了马克思的女儿和孙辈,这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们每年正常开销是150英镑左右。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读大学期间,马克思因结识鲍威尔兄弟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恩格斯是鲍威尔兄弟的朋友。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但他们从未碰过面。恩格斯只是从鲍威尔兄弟那里听闻马克思。1842年11月底,恩格斯到《莱茵报》编辑部见到了马克思,两人的初次会面很冷淡。次年9月,恩格斯给《
德法年鉴》编辑部寄去了《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稿件,马克思负责审稿。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将
德国哲学、
英国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想融合在一起,并将社会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非常欣赏恩格斯的文章并称其为“天才大纲”,从此改变对恩格斯的最初印象。而恩格斯在读到马克思的文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
论犹太人问题》,从中看到了革命前景和希望,也改变了对马克思的印象。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们发现彼此对基本理论问题与实际斗争策略的看法竟然高度一致。1844年8月底,恩格斯来到巴黎与马克思深入交流10天,由此开始了两人毕生的亲密合作和伟大友谊。
在伦敦定居之后,马克思一家在生活上陷入了困顿。恩格斯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给马克思寄钱以帮助后者维持生计。在马克思生命的后30年,一直受到来自于恩格斯的资助。尤其是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恩格斯每年都能为马克思提供丰厚的资助。1884年,恩格斯写道: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
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
家庭关系
父亲:亨利希·马克思
亨利希·马克思(英文名:Heinrich·Marx,生年不详—1838年5月10日),原名希尔舍·卡尔·马克思,犹太人,
波兰法学家,特里尔高等上诉法院的律师。他对古典文学和哲学思想感兴趣。1816年,亨利希·马克思脱离
犹太教,加入路德派教会。1834年,亨利希·马克思在集会上高唱法国《
马赛曲》,这让
普鲁士王国政府认为他的政治立场可疑。在父亲的影响下,马克思进入
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后来,亨利希·马克思认为波恩大学的学风自由,马克思受到了一些放纵不羁的影响,遂要求马克思前往学风严谨的
柏林洪堡大学读书。1838年5月10日,亨利希·马克思因病辞世去世,终年55岁。
母亲:罕丽·普列斯堡
罕丽·普列斯堡(英文名:Henriette Presborck,生卒年不详)是犹太裔荷兰人,她的德语并不好。罕丽·普列斯堡的生活重心是家庭,她尽心操持家庭照顾家人。对于马克思从赚钱的法律专业转向哲学专业,以及马克思和
燕妮·马克思的婚事,罕丽·普列斯堡都持有反对意见。1863年11月30日,罕丽·普列斯堡在特里尔去世。
妻子:燕妮·马克思
燕妮·马克思(英文名:Jenny Marx,1814年2月12日-1881年12月2日),原名燕妮·冯·成斯特华伦,出身于
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威斯特华伦贵族家庭。马克思与燕妮青梅竹马,后者比马克思大四岁。燕妮长相靓丽,有着“
舞会上的皇后”“魔法公主”“特里尔城最美丽的女孩”等称号。1836年,马克思对
燕妮·马克思展开追求,两人秘密订婚,当时马克思18岁,燕妮22岁。那个时候,贵族和平民之间是不能通婚的。燕妮的哥哥斐迪南强烈反对燕妮与马克思的结合。但他的阻挠没能阻止两人的爱情。1843年6月,
燕妮·马克思同马克思结婚。他们育有7名子女,其中4人夭折。在婚后几十年贫困动荡的生活中,与
珍妮·马克思同甘共苦,长期担任马克思的秘书,为其草拟信件、作通讯联络、誊写书稿,也正是有了燕妮的关怀,马克思才能专心于创作;1875年-1878年间,
燕妮·马克思在《
法兰克福报》上发表过有关
英国政治、戏剧、文化的系列评论文章。后来,燕妮得了天花,痊愈之后,脸上留下了疤痕。马克思给
燕妮·马克思写信时,仍称呼燕妮为宝贝。保尔·
拉法格在评价燕妮时说:虽然她出身于普鲁士贵族家庭,但没有人比她更具有强烈的平等思想了。
女儿:珍妮·马克思
珍妮·马克思(英文名:Jenny Marx,1844年—1883年),是马克思长女,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新闻工作者。
珍妮·马克思自幼受马克思影响,喜爱读书,关心政治。从少女时代起,就十分关心马克思的著作。1864年,“
国际工人联合会”成立后,她经常帮助马克思抄写文件,处理有关事务,成为马克思的得力助手。1870年开始从事新闻活动。珍妮·马克思曾以“燕·成廉斯”的笔名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芬尼社社员的文章,获得了广泛的响应。1872年,珍妮·马克思同
巴黎公杜委员沙尔·龙格结婚。
女儿:劳拉·马克思
劳拉·马克思(英文名:Laura Marx,1845年—1911年),是马克思次女,被家里人称为“白鹦鹉”“厨房中的能手”“女骑手”和“女诗人”。她勤奋好学,精通
法语。劳拉·马克思经常陪伴马克思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查阅资料,为父亲的研究作资料摘录,并且能按照父亲的交代草拟信函。劳拉将《
共产党宣言》翻译成法文,还翻译了马克思其他的许多著作。1868年4月2日,劳拉和法国工人运动活动家
拉法格结婚。
女儿:爱琳娜·马克思
爱琳娜·马克思(英文名:Eleanor Marx,1855年—1898年),是马克思三女,具有表演才能,喜爱文学。被家里人起了“王子古古”“杜西”“艾莉”等绰号。1874年,爱琳娜在进步杂志《
红与黑》上发表了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演说的法文译文,她积极参加了
英国的社会活动,协助父亲进行第一国际的革命工作,为父亲整理资料,成为父亲事业上的左膀右臂。马克思逝世后,爱琳娜是马克思遗嘱的执行人,她为整理马克思的遗稿,出版马克思的著作做了大量工作。爱琳娜与自己的丈夫等人一起将马克思的《
资本论》译成了英文,还亲自担任了全部引语的校对工作。
人物影响
在英国
剑桥大学于1999年举行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位列第一;同年9月,
英国广播公司(BBC)也举行了“千年思想家”网络评选活动,投票结果显示,马克思再次名列榜首;同年12月,
路透社邀请政界、商界、学术界等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马克思位列第二而居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2003年9月,德意志电视二台邀请德国民众投票评选“最伟大德国人”,有330万人参与投票,马克思名列第三;2005年7月,
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开展调查活动,有3万多名调查者参与了该活动,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2013年,《资本论》手稿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并被注以如下说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19世纪最重要的两部著作。截止到2022年3月,马克思著作《共产党宣言》被译为200多种文字,有2000多个版本,传遍全球。该书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它是全球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被认为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
政治经济学方面
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面,马克思之前的
经济学家都是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路径研究问题,而马克思则开辟了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道路。马克思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本质及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按劳分配的基本特征和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的经济运行形式等问题。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革命在
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里发生并取得胜利后,对生产资料实行全社会占有,建立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在该制度条件下,生产者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在分配上施行按劳分配原则,即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领回他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而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将会消失,商品货币也不复存在。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成为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雏形。另外,马克思创立的包括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在内的方法论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唯物史观始终是方法论的基础,唯物辩证法是涉及诸多方面具体运用的基本方法,实践认识论则是贯穿其中的根本方法。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和争论
马克思的
政治经济学中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始终只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这一切都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中得到校验、修正,以及创造性发展。列宁等后来者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时,包括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在内的方法论构成、应用以及创造性发展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
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学界爆发了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
计划经济的争论。
奥地利学派的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认为社会主义无法进行经济计算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因为
社会主义经济不存在以货币表现的价格制度,因此无法确定具体产品是否被需要。这一观点受到了“
市场社会主义流派”的驳斥。该流派认为市场经济可以和社会主义相结合。
波兰经济学家
奥斯卡·兰格认为生产资料应当实行公有制,但小型工农业可保持私有;要求建立不完全的市场体系,既存在着消费品市场、劳动服务市场,也存在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经济学家K.纳什主张可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即“社会市场经济”,这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产生。
1931年,
苏联沃兹涅夫斯基发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文,他认为,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发展,应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等。1937年,苏联经济学家波里林发表《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讲授》,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出发点,系统阐述了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1954年,苏联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统编了《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著作呈现了马克思、列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行了
经验总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后世的影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完成了
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对于指导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为武器,对
资本主义的制度和生产方式进行批判,并寻求无产阶级的解放。20世纪前后,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上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出现了新的变化。
匈牙利哲学家乔治·卢卡奇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不是要全盘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意大利的
葛兰西坚持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葛兰西继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髓后指出:“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知识分子的大的代表,除了他们人数不多之外,没有与人民联系起来,并不是出身于人民;他们是传统的中间阶级的代言人,因而在急剧的历史‘转变’时期,他们也就回到这些阶级那里去了。其中另外一些人留在自己原来阵地上,但不是为了保证新理论的独立发展,而是为了对它作系统的修正。”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于1916年出版《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论》),在这部著作中,列宁“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这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列宁在政治经济学上贡献了“深化一般商品经济规律的认识、揭示
帝国主义基本矛盾和发达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勇于探索社会主义初期利用
市场关系。”
哲学思想方面
马克思摒弃了以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基本类型的、“为了知而追求知识”的传统
形而上学的束缚,创立了一种在
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哲学形态,开辟了一条为实践服务的不同于以往哲学的道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尤为巨大。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当代西方哲学呈现出三个发展趋势:一、开展对现实问题如全球化、现代性、
后现代性、晚期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后殖民主义、当代
自由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如
尤尔根·哈贝马斯著《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著《论现实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这些学者纷纷借鉴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二、开展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相互影响的研究,力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究和解决全球问题及其相关的现实社会问题。如
丹尼尔·贝尔在《
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把马克思的经济学看成是哲学的实践。三、深化研究马克思的思想研究,通过比较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及当代哲学家的哲学,揭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内部出现一种“左”倾思潮,在共产国际的内部受到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嫁接、融合,并对教条和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
资本主义展开深刻批判。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
存在主义、心理分析主义、经验
社会学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入
马克思主义之中,衍生出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科技和意识形态等的批判,以探索一条不同于以无产阶级革命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道路。
以
萨特为代表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一些新的原则完全并入马克思主义之中,使
马克思主义回到现实领域,而这些研究形成了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
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等角度出发重构历史
唯物主义,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学说不具有系统性,因此应该把重构理解为引进一些阅读马克思著作的特殊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框架进行系统的澄清和重新组合、以及引进
分析哲学的方法来消除马克思论据中的
模糊性。即引进新的原则,以便整理马克思的思想。如乔治·莱尔因主张“用实践论来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第三种观点认为以超出马克思著作进行
方法论的探讨,即拆解马克思学说,并以新的形式组合。
萨特提出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件。把一些新的原则完全并入
马克思主义之中,使
马克思主义回到现实领域。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
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与西方文化传统,以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为基础,重新解释了社会学理论。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格·
卢卡奇认为
阶级意识是改造社会制度的力量,还是解决一切哲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问题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又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柯尔什主张通过社会化使
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再如
社会学家
葛兰西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
世界观,通过对人类意识潜移默化的改造以指导人们的行动。
法兰克福学派学派吸收了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思想,以哲学性的反思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即对
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思想、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交互性的总体分析批判。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倡用
构成主义方法阅读和研究马克思的原著、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该学派的任务是“用科学的语言,而不是用意识形态的语言”对新问题作出解释,通过马克思著作的表层结构,找出它的深层结构,从著作中没有明说之处去掌握其内在涵义。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存在主义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该学派认为存在主义精神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也是一种
人道主义,它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去说明自然和社会的现实的历史运动,因此,二者可以结合。
社会政治方面
马克思对
国际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革命学说,阶级斗争理论等思想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
苏联等
社会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学说。
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出发,揭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辩证发展规律深刻阐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及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其理论成果就是
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
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次飞跃,指导中国创造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五四运动后,中国早期
马克思主义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等学说,他们开始使用这个新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并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改造问题。中国
共产主义组织的萌芽破土而出后,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立即以组织工人阶级、发动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掀起了国民革命斗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毛泽东把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中国人民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割据的局面,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37年,学者李达发表的《
社会学大纲》是当时中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高成果。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论”,实践是科学的历史观和科学的
自然观两者的基础。毛泽东吸收了该思想,确定了以人类实践为本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撰写出《
实践论》《
矛盾论》。在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为全党所接受。1943年7月8日,王稼祥在《
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
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并将毛泽东思想定义为“中国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中原地区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定义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马克思
列宁主义在目前时代的发展;“完全是
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
中原地区的”“是发展着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进一步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从中国社会生产力实际水平出发,在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了较宽松的学术发展环境,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施行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的政策;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力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纠正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同步的情况,提倡学习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0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基本内容。2004年9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中原地区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四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包括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内容,推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22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阐述了“开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政治命题,指出中国化时代化的
马克思主义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理论指南,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创新发展。
俄国
19世纪40年代,
俄罗斯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对外方面,俄罗斯在与西方国家的冲突中接连失败。对内方面,沙皇的专制统治与农民、新兴资产阶级和平民的矛盾日益激化。这个时期,马克思思想开始传入俄国,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列宁从俄国革命实践的具体情况出发,有选择地深入研究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
列宁主义。基于社会现实,列宁一方面向封建的国民传宣扬唯物论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另一方面强调哲学的党性和战斗的唯物主义。
1895年11月,列宁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向工人宣传
马克思主义。在他的影响下,
俄罗斯其他地方也相继成立了一些类似的组织。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成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提出了一套围绕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党员对核心高度服从的集权化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列宁的主张得到多数参会人员的支持,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即
俄语中“多数派”的意思。
布尔什维克党历来反对沙皇政府的强国政策,认为
俄罗斯帝国的发展是靠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获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积极开展革命工作,提出平分土地的纲领,并号召农民立即行动起来夺取地主的土地,得到广大农民士兵的拥护。1917年11月,革命的士兵、水兵和赤卫队员攻占冬宫,推翻了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于这一天是俄历10月25日,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
十月革命”。
俄罗斯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1917年,随着
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哲学”诞生。“
苏联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
唯物主义”体系。同时期,
俄罗斯出现了多本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著作,如H·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B·B·阿多拉茨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提纲》等。1938年,
约瑟夫·斯大林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以《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名出版,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教科书体系”。
其他国家
革命运动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等进行了理论阐述,形成了一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1848年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共产主义者同盟在马克思等人的指导下,制定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作为德国革命的政治纲领。经过积极引导,工人阶级完全接受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领导。此后,
奥地利、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纷纷被卷入革命的浪潮中,马克思和共产主义者同盟参与了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是首次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工人阶级参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52年,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
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参与组建
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1870年,法国在
普法战争中失败。
普鲁士王国当局决心将战争继续下去,派兵向
巴黎进军。同年8月中旬开始,国际工人协会巴黎支部组织工人,以罢黜皇帝、建立共和国为斗争目标,进行了多次罢工和示威游行活动。9月4日,工人阶级的斗争取得胜利,法国宣布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革命的成果被
右派共和主义者窃取,无产主义者、普通百姓的利益被漠视。9月19日,普鲁士军队将巴黎紧紧围住。1871年2月17日,保皇派国民议会议员阿道夫•梯也尔接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理。面临着
普鲁士王国的继续入侵,梯也尔政府与普鲁士签订了《停战和巴黎投降协定》。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巴黎的工人群众自动组织了国民近卫军,与普鲁士作战。1871年3月18日,国民自卫军巴黎人民开始了武装起义,并取得了胜利,
巴黎公社成立。巴黎公社是由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劳动者组成的,无产阶级真正取得了政权。巴黎公社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尝试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垄断、也没有特权的社会。5月28日,在梯也尔政府和普鲁士军队共同镇压下,巴黎公社失败。巴黎公社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
社会主义运动。
除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巴黎公社运动,
马克思主义还推动亚、非、拉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
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历史性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东欧一些国家加入到社会主义阵营。尽管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进步事业,依然有着光明的前途。
社会改良
在第一国际和
第二国际斗争下,西方
发达国家从19世纪后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工人的医疗保障、
失业保险、退休金制度等,使
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以及八小时工作制和
国际劳动节的确立。另外,马克思的以和平手段达到目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西方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里,
工人阶级运用和平手段(罢工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西方
马克思主义者的参与和指导下,欧
美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了
学生运动、妇女权利运动、保护环境的生态运动等
新社会运动,这些社会运动冲击和挑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权力结构,迫使
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
社会改革。
人物评价
政要评价
毛泽东同志曾说:“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
孔子。”“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习近平同志评价马克思: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时任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领导人
根纳季·安德列耶维奇·久加诺夫评价马克思:对于马克思在世界史上的作用,人们怎么赞誉都不为过。他对人类和对经济学、
政治学、
社会学及哲学的巨大贡献难以估量。
时任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书记多赖萨米·拉贾评价马克思: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革命时代。
学者评价
19世纪德国思想家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20世纪
英国哲学家
利奥六世以赛亚·伯林评价马克思:在19世纪,没有任何一位思想家能与马克思一样对人类产生如此直接、透彻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天生有着强大、活跃、实际、理智的头脑,对不公平有着敏锐的感觉,异常地缺少感性,对知识分子的花言巧语和情感主义极为厌恶,就像对
资产阶级的愚昧和自满的厌恶一样。
20世纪德国哲学家
海德格尔评价马克思:因为马克思在体验异化时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维度中去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优越于其他的历史学。但因为
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
萨特迄今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无论是现象学还是
存在主义都没有达到可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建设性谈话的这一维度。
20世纪
奥地利经济学家
约瑟夫·熊彼特评价马克思:绝大部分人类智慧或想象的作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就永远过时了。这一时间,短的仅如茶余饭后的片刻,长的也不过二三十年。但有些作品却不是这样。它们有时会黯然失色,但是它们会以各自的形式,带着人们能以目睹手触的各自的痕迹,作为文化遗产中可以辨识的成分而恢复其光辉。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伟大的作品——这一定义把伟大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并无不利之处。按照这种意义说,“伟大”一词毫无疑问是适用于马克思的启示的。
近当代英国历史学家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评价马克思:如果说有一位思想家在20世纪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那么他就是马克思。
当代法国经济学家
托马斯·皮凯蒂评价马克思:马克思是19世纪残暴的私有制的见证者,对他所处的时代具有强大的洞察力。
相关轶事
绰号“摩尔”
非洲有一个叫做
摩尔人的游牧民族,该族人种肤色较深。马克思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他的家人和朋友都觉得马克思长得很像摩尔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摩尔”。
“问题少年”
1835年10月,马克思离开了父母的管束,来到
波恩大学的法律专业就读。波恩大学学风自由,马克思在这里自由自在,享受着青春和不羁。他参加特里尔同乡会,与贵族学生发生争执,携带武器,参与喝酒、决斗,甚至被关过禁闭。父亲亨利希·马克思认为波恩大学的氛围把马克思带坏了,遂把他转到学风严谨的
柏林洪堡大学。
贫苦生活
马克思一家在1849年流亡伦敦时,面临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处境。马克思一家租住在切尔西区安德森4号的房子,因为二房主没把租金支付给真正的房主,马克思一家被迫搬到索荷区第恩街64号的简陋房屋。为了维持生计,马克思只能到处借钱赊账。他曾经因为
典当了外衣而无法出门;家中餐食难以为继,有时连面包和
阳芋都吃不到;他的三个孩子夭折;妻子
燕妮·马克思患上了天花;马克思也患上了
肺结核和
肝炎,随后又得了长期的神经痛和胸膜硬化。在这样窘迫的条件下,马克思依然坚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材料收集,并最终著成《资本论》。
经常拖稿
恩格斯经常向马克思催稿,他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中抱怨:“我们总是写出最精彩的东西,又总是尽量使它们永远不能及时出版。”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党纲。马克思接受了委托却一直没有交稿。恩格斯写信催促马克思,也没有得到回应。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于1948年1月24日写信催告马克思,要求后者在同年2月1日前把稿件送到伦敦。事实上,当时的马克思既要指导部分工人协会的活动,又要应付
布鲁塞尔的警察,还要照顾家庭。而且,他非常重视撰写党纲的工作,需要反复推敲文字和内容。在收到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催促后,马克思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撰稿工作中。他吸收了恩格斯撰写的草稿中的内容,并融合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接连写了好几个日夜,终于完成了党纲的起草工作。这篇党纲就是《共产党宣言》。
受恩格斯的《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马克思于184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为了充实自己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自学了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托马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的理论,还跑去工厂实地考察。他写下了大量的经济学手稿。在恩格斯的支持下,马克思在诸多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份最好、最清晰的版本。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终于诞生,马克思为此写作了20多年。他曾悲观地估计,《资本论》甚至不会给他带来写作时所吸香烟的钱。
电影形象
后世纪念
马克思故居
马克思故居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是一座巴洛克式住宅建筑。该故居室内展示了有关马克思家庭的历史,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故居门前街道使用的交通灯也使用了马克思的形象。
马克思-恩格斯广场
马克思-恩格斯广场(Marx-Engels-Forum)位于柏林市中心。
广场雕塑中的马克思端坐,而恩格斯站其旁边。
马克思铜像
2018年4月13日,由中国雕塑家
吴为山创作的铜质马克思雕像在德国西南部城市特里尔落成。该雕像是一座古铜色的马克思全身立像,高4.4米,重2.3吨,竖立在特里尔市中心的西蒙教堂广场上。马克思铜像于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当天正式揭幕。
纪念活动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8年5月4日,
爱尔兰梅努斯大学举行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
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国会议员和社会活动家等参加了会议。
2018年5月5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来自中国、
古巴、德国、
南非等国的
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参加了这一活动。
2023年3月14日,纪念马克思逝世140周年的系列活动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该系列活动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内容包括三个展览和一套丛书等。三个展览分别是:“来自特里尔的问候——马克思生平与著作展”,“
公鸡一鸣天下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展”,“旗帜·号角:百年党刊珍本展”。一套丛书,即《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系列丛书》。
卡尔·马克思大院
卡尔·马克思大院位于
奥地利首都
维也纳城区北部,这是一座以马克思命名红色住宅建筑。该建筑于1930年落成,通过照片等介绍了1848年马克思来到维也纳了解工人运动的历史。大楼所在的广场上,还布置有各种雕塑、尖塔、塔楼,其中一座石碑上还镌刻着文字:“卡尔·马克思大院,由维也纳市议会建造。”
纪念邮票
2018年5月5日,
中国邮政发行《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邮票1套2枚。
马克思书房
2018年5月10日,“马克思书房”在太原市图书馆揭牌并对读者开放。该书房收藏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文献20000余册。
经典名言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共产党宣言〉序言》(1983年德文版)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和品评同他的实际人品和实际行动区别开来一样,在历史的战斗中更应该把各个党派的言辞和幻想同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实际利益区别开来,把它们对自己的看法同它们的真实本质区别开来。——《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尽可能多的吮吸剩余劳动。——《
资本论》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利奥六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相关争议
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研究《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马克思著作后,提出了“两个马克思”的概念,即“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所谓“青年马克思”是指撰写了《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早期著作并阐述异化概念的
人道主义者,其思想被界定为“人道主义”。而所谓“老年马克思”是指后期撰写《资本论》等著作的历史唯物主义者,“老年马克思”被界定为“
科学主义”。
以
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学派反对“两个马克思”的概念,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并认为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并没有本质差别,差别只是思想表达形式的不同。以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则主张划清“两个马克思”的界限,该观点认为,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差别是思想本身的根本对立或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马克思前后期思想不具有同一性。
1965 年,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路易·阿尔都塞提出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认识论断裂”。这种“认识论断裂”把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大阶段,即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形态”。阿尔都塞还指出,从1845年起,马克思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马克思的后期理论 ( “历史唯物主义”) 具有“反人道主义”特征。即马克思是通过早期批判
人道主义以后才达到成熟期的科学历史理论的,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是人道主义的,后期著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