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台镇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辖镇
沈家台镇,隶属于锦州市凌海市市,地处凌海市西北部,在凌海、义县朝阳市3县(市)交界处,东与义县留龙沟满族乡相邻,南与班吉塔镇翠岩镇相连,西与朝阳县松岭门蒙古族乡接壤,北与北票市巴图营乡毗邻,行政区域面积184.47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1949年,设锦县沈家台第十三区。
1958年,设(沈家台)建兴公社,属锦县。
1962年,建兴公社改名沈家台公社。
1968年,改沈家台公社革委会。
1980年,改沈家台管委会。
1983年,沈家台公社改沈家台乡。
1984年,沈家台乡改沈家台镇。
1993年,沈家台镇改属凌海市
2002年1月,大碾乡并入沈家台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沈家台镇地处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丘陵起伏;南部多平地,丘陵,河流交错。
气候特征
沈家台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水分不足,温差较大。极端最低气温-27.3℃(2001年1月14日),极端最高气温39.7℃(1972年6月10日)。最低月均气温-17.4℃(2001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0.7℃(1999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32.6℃;0℃以上持续期251天。无霜期年平均183天,最长达185天,最短为16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79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88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975.8毫米(2010年),极端年最少雨量325.0毫米(1982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10月,7—8月最多。
水文
沈家台镇境内共有河流3条,即北小河、东小河、大碾河,统一称北小河。流长在60千米以上。流域面积6000平方千米,其中大碾河在马家仗子村北处汇入北小河,东小河与小北河又在马家仗子村施家铺子屯东汇成一条河,到班吉塔镇注入小凌河
自然灾害
沈家台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低温、冰雹、风灾等。多旱少雨,发生春旱,初夏旱的频率为三年一遇,伏旱和秋吊为两年多一遇;少洪涝灾,发生暴雨的频率为三年一遇,有记载最严重的两次洪涝灾害分别发生在1949年和1994年7月13日。
自然资源
沈家台镇有耕地面积49305亩;林地面积54075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沈家台镇总人口21081人。总人口中,男性10872人,占51.6%;女性10209人,占48.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7716人,占84%;有满、蒙古、苗、俄罗斯、锡伯5个少数民族,共3365人,占16%。2011年,人口出生率7.6‰,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1.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4.9人。
2017年末,沈家台镇常住人口为19079人。
截至2018年末,沈家台镇户籍人口为20480人。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沈家台镇辖16个行政村:张屯、大双河镇、马家仗子、沈家台、宋屯、唐家沟、汤泉口、龙千台、全心店、大碾、大雷、上碾、三家子、房申、哈什、张家店,下设14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沈家台镇辖1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沈家台村。
文化
地名由来
康熙(1662年—1722年)修筑柳条边,在沈家台与张家窝镇铺屯界处,边内筑边台,有军队驻守,因有沈氏人居住,故取名沈家台。
经济
综述
2011年,沈家台镇财政总收入5620万元,比上年下降28%。农民人均纯收入7440元。
2018年,沈家台镇有工业企业1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农业
2011年,沈家台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9亿元。
沈家台镇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大豆为主。2011年,沈家台镇生产粮食21612吨,其中玉米20176吨,谷子681吨,高粱446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1395亩,产量3695吨。
沈家台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沈家台镇生猪饲养量3万头,羊饲养量1.1万只,牛饲养量883头,家禽饲养量30万羽。
截至2011年末,沈家台镇累计造林面积17.2万亩,其中林地1807亩,灌木林地1708亩,其他林地90亩,草地5723亩,林木覆盖率19.8%。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495亩,产量184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大枣等。
工业在沈家沈家台镇形成以冶炼、金属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1年,沈家台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从业人员35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2亿元。
商贸
2011年末,沈家台镇有商业网点320个,职工150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1亿元。
金融业
2011年末,沈家台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各项贷款余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沈家台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85人,专任老师14人;小学5所,在校生1011人,专任老师8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486人,专任老师5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65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沈家台镇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村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专业户85个,农家书屋16个,藏书30万多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达107人。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剪纸、高跷。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897户,入户率48%。
2011年末,沈家台镇有文化广场6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沈家台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4张,固定资产总值2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2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1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6880人,参合率85%。
社会保障
2011年,沈家台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31户,人数1333人,支出147.2万元,月人均92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2人,支出8.6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90人支出25.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500人次支出0余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8人次;农村临时救济1200人次,支出15.5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150人,紧急转移安置2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00亩,倒塌房屋15间,直接经济损失160万元,救灾支出18万元,比上年增长2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5人。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沈家台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线路单程总长度170千米,投递点26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0.7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240笔,国内异地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2700件,征订报纸4万份、期刊360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000门,固定电话用户4300户,比上年减少500户;移动电话用户0.53万户,比上年增加600户;光缆线路总长达75千米。互联网端口1200个,其中已占用端口700个,宽带接入用户700户,比上年增加100户。
2011年,沈家台镇年售电量累计完成1200万千瓦时。
交通
沈家台镇境内有306省道经过。
代表人物
刘鸿霖于1907年7月出生在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由于家境贫困他只上过小学。1925年他开始军旅生涯,担任过见习官、军事及武术助教等职务。他的写作生涯就是在军队中开始的。1932年,萧军在哈尔滨市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并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一起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萧军创作完成了表现东北抗日联军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这部书得到进步文艺界和进步群众的一致赞扬,被誉为文学上一面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旗帜。鲁迅特意为该书作了序言,他写道:“我却见过几种讲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刘鸿霖一直从事工人业余文艺教学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他到达延安市,在延安的五年中,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日报》主编,鲁迅美术学院教员等职,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全国解放以后,萧军继续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工作,京剧《武王伐纣》、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时代》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中,萧军受到迫害,曾被关押了整整8年。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文坛,整理了诗词旧作800余首,还注释了萧红鲁迅给他的信。1979年,刘鸿霖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4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8年6月22日,萧军不幸病逝,他在给家人的遗嘱中说:“自己是一个穷文人,没有留下什么财产。有一点菲薄的积蓄捐给家乡,自己的文物、书籍要捐献给辽宁锦县萧军资料馆和有关文化部门。”
参考资料
沈家台镇介绍.爱查网.2024-03-1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文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文化
地名由来
经济
综述
农业
商贸
金融业
社会
教育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交通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