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台(1851—1925),字鸣岐,河南安阳崇义村人。生于清
咸丰7年(1851年)。光绪11年(1885年)考中
举人,光绪21年,登进士第,光绪33年5月,荣调
东北地区升长春府
知府,光绪34年4月赴长白塔甸(今
长白镇),旋任长白设治公所设治委员(知府衔)。
莅位之初,面临“外患”、“内忧”、“财困”、“粮艰”、“业敝”等困难,当即接见耆老民众,化导人民,集思广益,详加谧考,依据勘查实考所得各具体条陈,提出“占江权、驻工兵、厘韩籍、捷交通、崇府体、励边吏、辟荒徼、通银币、储饷需、扩学警”等《筹边十策》方略。待《筹边十策》批准拔款后,又审时度势,按筹边原则,分别缓急,徐图进取,冀收实效。
光绪三十四年春,选长白山之阳“塔甸”为治所,招募工匠建衙署30余间,并变通晚清三班、三房旧制,增设行政、司法科及六股,于
宣统元年(1909年)1月署理分务。时年,张凤台提出“捷交通”上策。11月招募工兵修筑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至
临江县460华里“龙华岗驮道”,宣统元年七月竣工。宣统元年四月开投二等邮局,与内地通邮。光绪三十四年冬,造大小江槽6只,5个月报竣,宣统元年春,通航
丹东市(今丹东市)。
宣统元年,张凤台今府衙规划街道,开放集市,并出资建市房百余间,不索分文为商民居。时年,货币斑杂,
朝鲜外币侵入甚烈,私币泛滥,金融混乱。张凤台提出“通银币”上策,禀请
东三省官银号拔款创建长白府分号,办理存放兑换业务,使货币渐趋归一。
张凤台极力推行“重农政策”。今府衙张榜招垦放荒,建立县农务会,规定三年不收荒租。为进一步巩固边陲、建设边疆奠定了基础。其时境内汉、朝杂居,张凤台又主张“厘韩籍”,制止民族分裂,将光绪25年前由外地迁入的韩民按公法条例定籍,并鼓励开荒,使其安居乐业,各安其业。
建治初期,张凤台督饬幕僚厘订税章,分理征收木植等税捐,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以裕兵饷边务,兴办实业。长白境域偏僻,文化落后,张凤台提出振兴教育,改良私塾,推行“思想开放,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创立了官办学堂。经济振兴,教育兴起,张凤台考外患内忧,盛世不忘戒备,屡屡上书东三省总督
徐世昌,陈其利害,提出卫境戍边方略。禀请省增拔奉天巡防队右路回营,布防
宽甸满族自治县,添设捕盗营,振兴城乡巡警,以靖地方。确保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张凤台在长白设治公所任职一年零七个月,本着“面向
中原地区,服务桑梓”的精神,广征博采,苦干不辍,备尝艰辛,编著了《长白汇征录》(原名《长白征存录》),该志书共八卷七十二篇,翔实记载了长白府疆域、山川、兵事、风俗、物产、药类、内政外交、名胜古迹等。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记叙得体、杂然有法,是长白革故图新的缩影(该书于
宣统二年三月出版)。
张凤台于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离任,并脱其靴一双(当地有“清官脱靴,脏官摘帽”之俗),后悬于府衙大堂檐下,以示接任者效仿。当地商务民众感其为官清廉,勤于政事,事必亲躬,《筹边十策》方略均先后推行。政绩斐然,实有政声。共同为其建竖了“德政碑”和“去思碑”,勤石垂芳,以志永怀。民国14年7月,张凤台病逝于
安阳市,终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