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苦拉村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平川镇,位于平川镇东南方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51公里,至县城的距离约为103公里。村庄地理位置靠近大姚县东部,南部毗邻钟英乡,西部接壤禾头村,北部与得底么村相邻。辖区内包括罗溪在内的8个村民小组。截至2015年,朱苦拉村共有农户320户,乡村人口199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比达100%,劳动力总数为1140人,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工作。2015年10月,朱苦拉村被列入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朱苦拉村位于宾川县平川镇东南部,东临大姚县,南靠钟英乡,西接禾头村,北毗得底么村。村庄总面积为9.6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2100米,年平均气温大约为20℃,年降水量约为480毫米。
自然资源
朱苦拉村拥有耕地总面积1,177.49亩,其中包括水田200亩和旱地977.49亩。此外,还有林地1,65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占1,650亩。主要种植作物包括烤烟、玉米、水稻、豆类等,同时也有核桃、咖啡、青花椒等经济林果。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通路五通,无路灯。全村有 263 户通自来水,有110户饮用井水,有6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409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94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7户。
该村到
平川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2公里,距离集贸市场2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 辆,拖拉机3辆,摩托车35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5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50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户;装有
太阳能农户46户;建有小水窖7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户。
全村有5个
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6个
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0个
自然村已通路灯。有4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
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43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人口卫生
该村有农户320户,有乡村人口1996人,其中农业人口1996人,劳动力11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76人。
该村以
汉族、
彝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1315人,彝族476 人。到2008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729人,参合率96.54%;享受低保85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村卫生所面积为 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 22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3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89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有固定资产 9.8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是,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经济
综述
朱苦拉村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导,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47元。
主要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包括林业、中药材、种植业和养殖业。2008年,主要产业销售总收入为350万元。村里正在积极发展中药材和其他特色产业,如核桃、咖啡、花椒等。
社会事业
教育
朱苦拉村设有小学6所,教学楼建筑面积共计1,100平方米,配备教职员工9人。在校学生总数为141人,其中小学生121人,中学生20人。学校距离平川镇初级中学约38.4公里。
医疗卫生
村内设有卫生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村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配备乡村医生1人。村内建有公共厕所1个。
基层组织
朱苦拉村建立有党支部6个,村委会成员包括闫学坤、罗正富、环良等人,下设13个村民小组。村内设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4个,团员数量为65人。
发展规划
朱苦拉村委会位于平川镇东北部山区,地处渔泡江边,全村现辖8个自然村和村民小组,总人口1205人,居住着
汉族、僳族、
土族、
彝族等4个民族,共310户农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总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分散,是一个集边、少、穷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内地势西高东低,山高坡陡箐深,海拔高低差异大,气温差异大,收入差距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截止2008年底,全村基本实现通路的自然村有7个,未通公路的有1个,基本实现通电的自然村有7个,未通电的有1个,基本实现通水的有8个,但饮水质量较差,均未经过基本处理,到目前为止,均未通有线电视,农户收看电视完全使用
微波接收,均未开通程控电话,通讯工具主要依靠移动电话和移动座机,村内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各自然村无卫生室,全村仅设卫生所1个,且药品供应不足,医疗设施落后,医技人员少,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较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因此,今后要着力解决以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步伐,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议对居住在渔泡江边的朱苦拉、味哩、下味口三个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大力发展核桃、咖啡、
烤烟、
花椒、小米辣等为主的经济作物,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动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争取到"十一五"末,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443元增加到1956元,实现年均递增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