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是由接触砷化合物引起的一种中毒现象,常发生在长期接触砷作业的工人或口服含砷的食物、药物的人群。
元素砷无毒性,砷的化合物有毒,有机砷毒性比无机砷显著低,无机砷中的
三氧化二砷(俗名砒霜)比
五氧化二砷毒性更大。砷主要抑制细胞内酶的活力,引起神经系统、肝、肾,毛细血管损害。砷进入体内,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器官,以骨和毛发贮存器量最多,在体内有蓄积作用。
无机砷与有机砷化物中毒的临床表现相仿,常见为
三氧化二砷中毒。临床上常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常由误服或口服含砷的食物、药物引起。潜伏期为数分钟到4小时左右,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水样或混有血性大便,严重时发生循环衰竭。慢性中毒常发生在长期接触砷作业的工人或口服含砷药物引起,
地方性砷中毒亦为慢性中毒。急性砷中毒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在砷中毒早期需与一般的肠胃炎相鉴别。慢性砷中毒根据接触或饮食史,排除由其他病因引起的类似临床表现后,结合尿砷、毛发砷值超过正常标准后给予诊断。
来源
砷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可达2mg/kg。岩石、土壤、水和空气都含有微量的砷。在自然界中主要伴生于各种黑色或有色金属矿中,已在200多种矿物中发现砷,其中最重要的是
黄铁矿。地下水中的砷,主要源于地质环境中的生物化学条件变化,使岩石中的
无机化合物砷溶出进入地下水中。也有工业砷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发生。在环境中,砷可以各种氧化还原状态存在。在矿山开采和冶炼时,主要以氧化砷特别是
三氧化二砷的形式存在,但在自然水中主要以三价亚砷酸盐或五价砷酸盐的含氧阴离子载体存在。生物活动可产生有机形态的
砷化物,这一过程大多发生在地表水和海洋中,在地下水中罕见。
人接触砷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自然来源包括岩石、土壤,特别是火山喷发是砷重要的自然来源。由于不同地质条件,岩石中的无机砷溶出进入地下水造成天然污染,人类通过手压井泵出地下水饮用,已成为人类最常见的砷暴露,涉及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为来源主要是在从事上述工业生产和使用
砷化物时暴露。冶炼铜、金及其他有色金属矿石时,砷蒸气逸散到空气中,迅速氧化成
三氧化二砷造成空气污染;开采
雄黄、
雌黄等含砷的矿石及清理冶炼炉的烟道灰或处理矿渣时,可直接接触含氧化砷的粉尘,部分地区也可因燃用高砷煤而暴露。
毒理作用
砷与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和酶系统中的
巯基和
羟基相结合,使酶失去活性,使代谢过程发生障碍;
糖代谢停止,蛋白质分解,细胞死亡,从而引起广泛性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症状。
病因和病理
砷进入体内,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器官,以骨和毛发贮存器量最多,在体内有蓄积作用,
三氧化二砷比
五氧化二砷更甚。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染砷大鼠子代心、肝、脑、肾和脾中的砷含量与母代脏器中砷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有明显的蓄积作用。砷在体内与酶蛋白的
巯基和
羟基结合,使许多氧化酶和脱氢酶受抑制而失去活性,影响了正常细胞代谢。砷还直接作用于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加;有报道砷可直接导致心肌细胞损伤,而生物膜损伤可能与砷致膜通透性增加和脂质过氧化有关;可能是使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砷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可致癌,接触人群中
皮肤癌发生率较多;亦有长期口服中药“青黄散”引起慢性中毒并发鳞状上皮癌的报道,另有
肺癌或膀胱癌发生。实验证明砷有致畸作用,在人群中有许多资料表明砷超标可导致孕妇流产、死产、低体重儿和畸形等。排出途径主要为肾和消化道,其他为皮肤、毛发和乳汁等。
临床表现
无机砷与有机砷化物中毒的临床表现相仿,常见为
三氧化二砷中毒。
急性中毒
常由误服或口服含砷的食物、药物引起。潜伏期为数分钟到4小时左右,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水样或混有血性大便,严重时发生循环衰竭。部分患者出现躁动、妄和抽搐、昏迷等,可因中枢衰竭而死亡。中毒1-3周后常出现多发性神经病,有四肢疼痛或根痛,痛觉过敏或减退,深感觉减退,手、足瘫痪和肌萎缩等。此外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毒性肝病和
心肌炎。在工作过程中大量吸人
砷化物粉尘可发生流涕、咳嗽等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接触可发生
皮疹。
慢性中毒
常发生在长期接触砷作业的工人或口服含砷药物引起,
地方性砷中毒亦为慢性中毒。神经系统表现有
神经官能症、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病,嗅、视及听神经损害较常见)。皮肤表现为刺激性皮炎(常在掌面见到角化过度、
疣状增生,个别人的疣状物中心溃疡不愈;躯干和四肢出现弥漫性色素沉着等)。指甲变脆,出现白色横纹(称米氏线,为砷吸收的证据)。黏膜刺激表现为
鼻炎、
结膜炎及口腔炎等。其他可并发肝、肾病变及
皮肤癌、
肺癌等。测定尿砷及发砷等含量可增高。视神经受损时视觉诱发
电势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周围神经病变时肌电图检查示神经源性改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检查
实验室检查:尿砷含量超过1.0mg/L,呕吐物中检出有
砷化物,血砷\u003e8.54umol/L。
诊断
急性砷中毒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在砷中毒早期需与一般的肠胃炎相鉴别。慢性砷中毒根据接触或饮食史,排除由其他病因引起的类似临床表现后,结合尿砷、毛发砷值超过正常标准后给予诊断。
2、临床诊断
(1)吸人中毒者:有眼和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如流泪、眼刺痛、咳嗽、喷嚏、胸痛、呼吸困难等;同时有头痛、头昏、眩晕、甚至昏迷和休克。
(2)口服中毒者:表现恶心、呕吐、口内有金属味、烧灼感、剧烈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常有肝大压痛。泌尿系统症状为尿少、尿闭、血尿、
尿毒症等;并可有脉细弱,血压下降,心肌损害,循环衰竭、休克等循环系统症状。
3、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治疗
1、急性中毒:口服者给予
生理盐水或1%
碳酸钠溶液洗胃,后给牛奶或蛋清、活性炭;用50%
硫酸镁40-60 ml导泻。解毒剂应用二巯丙磺钠或二巯丁二钠。有报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在透析疗法配合下,用
二巯丙醇(BAL)驱砷是有效的。
2、慢性中毒:解毒剂有二巯丙磺钠或二巯丁二酸胶囊,口服,0.5g,每日3次,用药3天停药4天,1个疗程为7天。根据病情确定疗程次数。
急、慢性中毒过程中所出现的脑、周围神经、肾、肝、心及皮肤等症状,其处理都与其他器官组织的有关疾病处理相同。防止含砷矿渣受潮,勿服含砷药物及饮过高浓度的砷水等,以避免中毒。
预防
预防砷中毒可采取以下方法:
1、控制
砷化物粉尘的飞扬,对产尘设备要密闭,对废气进行回收。在产砷场所安装通风装置,防止气体溢散。
2、加强个体防护,使用防毒口罩、防护服、工作鞋等。
3、禁止在工作场所饮食,工作后要仔细清洗。
4、含砷污水、废气必须经过处理方可排放。
5、对从事砷作业的工人要定期体检,有呼吸道疾病、肝肾、血液疾病及皮肤疾病者应调离砷作业岗位。
相关事件
海鲜与
维生素c不能同吃,这是一则有历史的谣言,主要说的是由于环境污染,海产品中含有不少砷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本身无毒,但如果摄入高剂量的维生素C或者大量水果,就会和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有毒的含砷化合物。这个说法原理上说得通,但是忽略了剂量。按含砷化合物的中毒剂量推算,即便在反应完全的条件下,人也得同时吃500mg维生素C和几公斤污染比较严重的海鲜才有中毒的风险,如果把维生素C换算成蔬菜水果,也会是普通人完全无法一次吃下的量。人们平时吃一点海鲜,再配点水果,从营养上来说是很健康的吃法,不用担心。
2013年9月,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发生一起村民干旱期间误饮废弃矿洞水引发砷中毒事件。王家寨因持续干旱,原水源量不足。村民先后于8月15日和9月8日两次用抽水泵从一个废弃洞中取水贮存到自来水塔用于补充村民饮用水,群众误食后引发不适。9月21日,三都县交梨乡王家寨部分村民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睑浮肿、头痛、乏力等症状,怀疑因饮用被污染的水所致。根据《
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有关事件分级标准的规定和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意见,此次事件为一起群众误饮废弃矿洞不洁水源引发的一般突发中毒事件。9月25日下午,王家寨所有常住人口(344人)的尿样全部送到省、州疾控中心检测,有15人砷含量大于1.2mgL,需要驱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