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砺(1879~1946),字勉后,号道非,别署嘐公,朱泾人。祖上原居枫泾南镇(原属
嘉善县魏塘镇,因此其作品常署名为“魏塘沈砺”,建国后与北镇合并,划入
金山区),其祖于清
咸丰年间移居
吕巷镇,沈砺即出生于吕巷。成年以后曾三度居
上海市,两度居
松江区。民国2年(1913年),定居
朱泾镇,在小港畔,名其读书处为“帆影楼”。沈砺在青年时代即不满清廷的腐朽统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5月结识
高旭、
柳亚子、
陈陶遗等革命青年,受聘为上海健行公学讲师,不久,加入
中国同盟会为会员。
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之前,沈砺实际上都参加了结社的酝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与高旭、陈去病、朱葆康、刘季平五人同游
苏州市,出阊门,过山塘,经
五人墓,登
虎丘区,止于张东阳祠,启两年后南社虎丘雅集之机。是年,革命者秋瑾、
徐锡麟、
陈伯平、
陶成章等被清廷杀害。陈去病在上海召集友人拟为秋瑾等开追悼会,沈砺亦应召参加。追悼会受当局阻挠未能开成,却由陈去病发起成立“神交社”,
高旭、
柳亚子、刘季平、沈砺都成为神交社的中坚分子。事后,沈砺在家私祭秋瑾、陶成章,恸哭甚哀。时人把他比为
南宋诗人谢皋羽(接谢皋羽曾在宋亡后私祭
文天祥,并作《西台恸哭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月12日,陈去病邀约高旭、柳亚子、沈砺等11人在上海国华楼小酌,席上有结社之约,即定名为“南社”。次年(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
虎丘区张东阳祠举行雅集,正式成立,沈砺首批入社,并与
陈陶遗一起参加虎丘雅集。
宣统元年(1909年)10月3日,《民吁报》在上海创刊,社长、发行人、总编辑均为南社社友,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又一宣传阵地,也是南社成员发表作品的阵地。沈砺与
高旭、
柳亚子等都是该报“文苑”栏的重要作者。
郑逸梅在《
南社丛谈》中提到沈砺,说他“在清廷监视之下,以文字鼓吹革命,无所顾虑,是颇有胆识的”,因此深受柳亚子的器重。柳亚子写有《怀人诗》14章,其中一章说:“鸡鸣风雨故人稀,几复风流事已非。回首天涯唯汝在,相逢朱沈倍依依”。其中“朱沈”,指的即是
朱少屏和沈砺。柳亚子作此诗时“南社诸子,时在海上者,唯朱少屏、沈道非两人而已”(柳亚子原注)。
民国元年(1912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松江军政分府参谋长,并加入国学商兑会,常在《国学丛选》上发表诗文,以后又常为《民国新闻》撰稿,写有《无适斋诗话》和杂散文《四备剩》等。次年(1913年)任上海卫戍司令。民国16年(1927年)任
南京国民政府秘书。同年10月,任南京市财政局长兼土地局长。民国18年(1929年)任国民政府文官处参事,30年(1941年)任文官处人事室主任。此后遇事挫折,卸职回家,郁郁寡欢,杜门不出,与朋好绝不通问。有人劝慰他,他说:“恐伤心人语,易引人不快”。1946年冬,寓居南京,天寒欲雪,便燃煤炉于室中,不幸
小儿一氧化碳中毒而死,年67岁。
沈砺善诗,颇具功力,著有《道非诗选》,收诗55首,刊于《
南社丛选》。建国后出版的《
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1993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其诗7首。《
上海近百年诗词选》(1996年上海
百家出版社)收其诗2首。其诗多抒发性灵之作,反映他的思想感情。南社成立前,作《吴中杂咏》:“仗剑轻生慷慨歌,湛庐飞去近如何,
要离冢外五人冢,犹占吴门侠气多”,意气风发,反映他对革命前途的信心。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窃国,作《狂歌行》:“既不甘觳如马牛,又不堪冠带效猴,许身当为稷契,得志无须王侯。……安能水泛泛随波浮,吁嗟乎,
燕雀焉知
鸿鹄俦!”反映他壮志难酬的矛盾心情。《风雨大作倚枕口占》:“疮汉上成陈迹,拜手扬言又一时。风雨客中心郁勃,江山枕上梦迷离。十年辜负澄清志,一剑飘零老大悲。倘得重施龙虎略,黄龙直捣未为奇”,不满革命党人的妥协,希望直捣黄龙,推翻袁世凯统治。后来军阀混战,更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充满悲观和失望:“大好年华掷逝波,春风肉叹蹉。壮夫事业将何有,竖子功名不足多。满道豺狼肆爪牙,当阶兰蕙恐锄。楚囚对泣浑无补,谁为中原奋鲁戈。”(《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