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是北京市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前身是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8月。1986年1月,更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7年9月,被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首批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2018年1月,被确定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2021年8月,根据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相关通知精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加挂北京市委进师团牌子,归
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拥有33个内设机构,包括5个市级研究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院内有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人获得国家级和市级荣誉,如3人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成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自建院以来,学院承担了四千余项科研任务,出版了一千余部学术专著,发表了一万余篇论文,并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对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学院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认可,如《
北京通史》和《中国古今官德研究》分别荣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优秀廉政文化出版物奖。在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学院共获得
一等奖14项、
二等奖126项。作为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学院的196项成果已成功转化应用,其中180项得到市级以上领导的肯定性批示,16项成果被政策采纳。
1978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成立,下设四个研究室:哲学、经济、历史、文艺理论研究室;三个职能部门: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一个科研辅助部门:图书资料室。此期间,成立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与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
198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改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下设八个研究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城市问题、国际问题研究所;八个行政、科研辅助部门: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行政处、机关党委、编辑部、图书资料室、智力开发部;《
北京社会科学》杂志创刊。此期间,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单独成立党组,逐步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分离。
1987年至2007年,工会、计划财务处、老干部处、保卫处、外事办公室、
纪检监察处相继成立。
据2018年8月北京社科院官网显示,社科院共完成学术专著一千余部,论文一万余篇,研究报告千余份,以及大量的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奖励的成果167项,10卷本《
北京通史》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北京历史地图集》获全国
测绘学系统优秀图书
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
《北京社会科学》内容涵括文学、哲学、
历史学、
经济学、
管理学、
社会学、
政治学、法学、
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注重对中国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讨;2012年成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2015年进入
武汉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刊行列,被新闻出版局列为2015年度国家“百强学术期刊”北京市5本优秀推荐期刊;《北京社会科学》曾经获得很多荣誉,如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6年获得“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奖”,2007年和2008年连续被评为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
《
城市问题》设有“本刊特稿”、“城市建设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城市管理”、“城市瞭望”等栏目;为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
中国市长协会推荐期刊、北京市优秀出版物(优秀期刊)、北京市优秀
学术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0年8月经国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