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脊熟若蟹(学名:Lophozozymus pictor),属于
扇蟹科脊熟若蟹属,是一种生活在
海里的动物。生活环境为海水,常在低潮线至水深30米岩石底或
珊瑚礁丛中发现。绣花脊熟若蟹的海拔下限为-30米。绣花脊熟若蟹体内含有剧毒,是目前已知
最毒的螃蟹之一。
绣花脊熟若蟹(Lophozozymus pictor)的生长习性体现了其对特定海洋环境的适应性。这种蟹类生物通常栖息在低潮线至水深30米的岩石底部或珊瑚礁丛中,显示出它们对海岸线附近环境的偏好。绣花脊熟若蟹的生活环境需要有足够的结构以供隐藏和觅食,珊瑚礁提供了丰富的
生态位和食物来源,包括各种小型海洋生物和
有机化合物碎屑。它们在这些复杂的自然结构中寻找庇护,避免天敌的
捕食,同时利用刚毛和绒毛等身体特征在岩石缝隙中灵活移动和捕猎。
绣花脊熟若蟹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可能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但由于其毒性,研究可能受限。它们的红白相间的网状花纹在这种环境中可能起到了伪装的作用,帮助它们在捕食者面前隐蔽自己,或在捕猎时更容易接近猎物。此外,绣花脊熟若蟹的螯脚和脚足的不对称性可能与它们的捕食习性有关,使它们能够更有效地捕捉和处理猎物。
绣花脊熟若蟹(Lophozozymus pictor)以其独特的外观在海洋生物中格外引人注目。这种蟹类的体长约为4厘米,体宽约8厘米,拥有一个横椭圆形的头胸
甲壳亚门,表面极为光滑,并且具有清晰的分区。其前侧缘呈现出薄板状,特别是在外眼窝之后方分成四叶,这种独特的构造可能是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绣花脊熟若蟹的螯脚左右不对称,指端尖锐,这种结构可能有助于它们
捕食和处理各种海洋生物。它们的脚足宽扁,覆盖着成束的刚毛,这些刚毛可能有助于在岩石和
珊瑚礁中稳定身体或增加移动的灵活性。此外,颊区密布绒毛,可能为它们提供了额外的感觉能力或保护。
最为显著的是,绣花脊熟若蟹全身具有红白相间的网状花纹,这种鲜明的颜色对比不仅使它们在水下环境中非常显眼,也可能在捕食和躲避捕食者时起到一种伪装的作用。这种网状花纹的图案复杂而精致,反映了绣花脊熟若蟹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形态特征。
绣花脊熟若蟹的分布范围覆盖了广阔的地理区域,从东亚的日本到南太平洋的斐济和萨摩亚,再到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半岛,以及中国的海南岛等地。这种广泛的分布表明绣花脊熟若蟹能够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和气候条件。在这些地区,绣花脊熟若蟹能够在多样的海洋生境中生存,包括
热带和
亚热带的
珊瑚礁生态系统。
这种蟹类的分布模式可能与其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有关。由于它们在低潮线附近的活动,绣花脊熟若蟹可能依赖于特定的
潮汐模式和海洋条件来完成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此外,它们的分布也可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洋污染和生境破坏,这些因素可能对它们的生存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绣花脊熟若蟹是已知
最毒的螃蟹之一,他们的体内有的含有
河豚毒素,有的含有麻痹性贝毒,有的含有
海葵目毒。一只成年绣花脊熟若蟹体内的毒素可以毒死45000只
家鼠。毒素在不同身体部位有所差异,主要存在于肠(11855.2 MU/g)和肝胰脏(3728.0 MU/g),少量存在于肌肉(262.2 MU/g)中,
甲壳亚门在大部分的样本中无含有毒素。一般60公斤成年人的致死量约为3000 MU。在
菲律宾与
新加坡皆曾有误食死亡案例。菲律宾产绣花脊熟若蟹的毒素经纯化鉴定,毒成分是
岩沙海葵毒素(palytoxin, PLTX),但澳洲产的蟹毒成分主要是麻痹性贝毒的
膝沟藻属毒素(gonyautoxin, GTX),同时新加坡产的蟹毒成分鉴定则是沙海葵毒的异构物。
基隆市对此种蟹类的采样分析中,毒量并不高,平均约为5 MU/g(以
暗纹多纪鲀毒计算),其毒成分是90%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与10%麻痹性贝毒,而南台湾东港捕获的绣花脊熟若蟹,检测得知毒量较基隆产的低,约仅3 MU/g,为河豚毒素。造成此同物种却不同毒素的现象,学者推测应与外在食物来源有关,当绣花脊熟若蟹摄入含有各种毒素的食物,虽然对其本身无害,却会累积于蟹体内,当人们误食或分析时,才会发现多种不同毒素。经人为喂食无毒饵料蓄养10 - 24日后的绣花脊熟若蟹,体内毒素也大幅降低。毒素为水溶性而且无法经由加热分解,即使烤熟煮烂也无法将毒素成分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