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
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标准佩刀
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标准佩刀,也是御林军的概念性质佩刀。
“绣春”二字其实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这句诗形容的是一位姓窦的御史。这位御史深受皇帝信任,身着绣衣巡视天下。而明代锦衣卫,最开始是皇帝的内卫,后来才逐渐成为皇家特务机构的精英,所以将锦衣卫所持的刀,取名为绣春刀。
绣春刀外形不但吸收了唐刀、少林梅花刀、单刀等前代名刀宝剑的优点,还部分借鉴了日本刀、蒙古刀的长处,具有轻巧,同时狭长略弯,便于携带和中距离攻击的特点。
简要介绍
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标准佩刀。绣春刀外形综合了唐刀、少林梅花刀和单刀之特点,主要是轻巧,同时狭长略弯,便于携带和中距离攻击,这大概也就是锦衣卫研发它的目的。绣春刀的原型是唐朝的武器。有些像日本刀,但是绣春刀的刀脊是直的,不像日本刀是弯曲的。绣春刀可刺可砍在当时的杀伤力十分不错而且轻便便于携带。绣春刀的名字来历大概就是因为武器的特点看来比较阴柔,故名之。
涵义
南宋高定子写有《绣春园记》,“予昔经行得绣春堂于酒名,朅来将漕,访其堂无有也,问遗址亦未知何所。客为予言,绣春焉所取名?予谓之曰,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乃杜甫入奏行之句,此嘉名也。吾欲堂而颜,诸司存造船场有余地,邻亦愿益以废圃,乃庚之拓而新之,匪事游观,其以示兴废之一也。”——《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十八,《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而唐.杜甫的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窦侍御,骥之子,凤之雏。年未三十忠义俱,骨鲠绝代无。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蔗浆归厨金碗冻,洗涤烦热足以宁君躯。政用疏通合典则,戚联豪贵耽文儒。兵革未息人未苏,天子亦念西南隅。吐蕃凭陵气颇粗,窦氏检察应时须。运粮绳桥壮士喜,斩木火井穷猿呼。八州刺史思一战,三城守边却可图。此行入奏计未小,密奉圣旨恩宜殊。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还成都市。江花未落还成都,肯访浣花老翁无。为君酒满眼酤,与奴白饭马青。由此可以得知,这是老杜赠给一个要向皇帝奏事的窦御使的,宋人化用“绣衣春当霄汉立”一句中的“绣春”做了园名,到了明代,明人将锦衣卫、御林军配刀称作“绣春刀”,是语出有典,大有寓意的,以示锦衣卫、御林军与皇家的关系密切早期。
特点
绣春刀是锦衣卫佩带的制式兵器,钢质极好,越是职位高的人,所领的绣春刀材质更纯,铸造更多几层手续,据说除了铁之外,还混有其他金属,以致刀锋犀利无比。
绣春刀比单刀要长,较一般的长剑略短,形状是厚背薄刃,有如剃刀,不过整截刀身具有弧度,刀柄颇长,可以双手使用,不仅利于步战,尚还适用于马战,一刀砍下,足可把整只马头砍断。
以上均为推测,史料记载很少,无史料图样流传。
使用者
绣春刀是锦衣卫、御林军佩带的概念制式兵器,从《出警入跸图》描绘的明朝皇帝出京陵盛况,即皇帝在宫廷侍卫的护送下,骑马出京,声势浩大的来到京郊的明十三陵拜先祖,其中可以看出明朝军士和锦衣卫佩戴的绣春刀均不同。
目录
概述
简要介绍
涵义
特点
使用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