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机构化
去机构化
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最初源于精神医学领域,是指通过减少传统的大型精神科医院数量,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这一概念涵盖了多个重要过程,包括缩减医院规模、将大型机构转化为社区基础设施、分担责任并分散权力。
运动背景
去机构化运动是残障权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反对将残障人士隔离在机构中,倡导他们在社会中实现融合。这项运动的影响体现在《残疾人权利公约》中,强调残疾人应享有社区服务,以便融入社区生活。西方社会早期建立了多种机构来照顾残障人士,如特殊学校、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然而,随着19世纪后期对这些机构中出现的非人道问题的大规模讨论,人们意识到机构照顾存在的问题,如生活质量低下、人权得不到保障、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等。这些问题导致了残障人士难以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因此,从20世纪中期开始,去机构化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
目标与实践
去机构化运动的目标是将原本隔离在机构中的人群转移到社区环境中。这一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包括残障人士的家庭成员、服务提供商等。他们遵循“正常化理论”,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待遇和支持,残障人士就能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这种转变始于社会讨论,最终成为国家政策的趋势。例如,瑞典在1968年的《专门福利法》中确立了让所有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目标,并成功实现了从机构安置到社区安置的过渡。美国则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闭大型隔离性残疾人安置机构。在中国,地方行政部门也在积极探索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居家托养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等。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大型托养机构和特教学校在建设中,这提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西方去机构化运动的原因及其对理想残障人士生活方式的设想。
目录
概述
运动背景
目标与实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