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曲》这篇小说主要以回忆和对话的方式,展示了几位五十年代留美学生的不同遭际。
吴振铎、吕芳、高宗汉、刘伟等人都是中国留学生,学成之后,心怀宏愿,希望为国效力,放弃了在国外的事业发展,想着祖国归去(除吴振铎因学制长尚未毕业,没回去)。二十五年后,留美的吴振铎在纽约一路飞黄腾达,成为了心脏科的名医,事业达到了顶峰,然而爱情不幸,同时为没有回国心存愧疚;而“兜了一大圈,大半个
地球,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的”吕芳原来希望回国“用音乐去安慰中国人的心灵”,现今却感到“在自己的国家里,死无葬身之地,实在寒透了心”;耿直的高宗汉计划设计一条从东北长春横跨大漠直达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一条铁路,却报国无门,“给整得很惨”,最后“尸体给人发现了,就吊在垃圾坑旁的一棵大树上”;想要为国生产最需要的化学肥料的刘伟,“学会了见风使舵”,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的功夫。
《夜曲》中,吕芳、高宗汉、刘伟等强烈的爱国之情及由此而来的报效之情,也在政治重压下灰飞烟灭,无论是悲怆地毁灭自我,还是决绝地逃离,都表现出一种绝望,一种悲凉。一个小说家要能够反映社会人生,而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作家,必然会将感时忧国的精神作为其作品的内涵。因此,
白先勇《夜曲》不仅对“文革”中的荒谬悲惨做了生动的反映,还融入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忧患意识。
白先勇在小说《夜曲》中选择了两个昔日故人十五年后的重逢作为叙述线索,通过两个人见面后的对话把以往的很多事情一一呈现出来,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作者在叙述视角上采用了全知观点和单一观点的自由运用。文中既有全知全能的视角,又通过主人公吴振铎的心理活动和感受进行叙事,还在对话中以
吕芳的视角交待不同人物在回国后的命运,“运用单一观点的优点之一,是可以把主角的内心、想法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从他的内心来想,所以读者和人物之间非常接近”。
白先勇,作家、评论家,生于1937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
台北人》《
纽约客》、长篇小说《
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等。近年来致力于昆曲的复兴与古典名著《
红楼梦》的重新解读与推广,重新整理了明代
汤显祖戏曲《
牡丹亭》和
高濂《
玉簪记》等。曾获第28届上海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