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齿”在中国历史上的记载包括“金齿蛮”、“金齿夷”和“金齿人”。据《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这位意大利旅行家随
蒙古国武装部队到达永昌时,他观察到当地居民使用黄金装饰他们的牙齿。这种习俗也在其他文献中有提及,如波斯作家拉斯持丁的《史记汇编》以及元代学者李京的《云南志略》。除了作为一个族群的名称,“金齿”也成为了地理名词。随着蒙古帝国对大理国的征服,他们在1261年设立了“金齿等处安抚司”,并在1267年将云南分为五个行政区划,其中金齿就是其中之一。到了1286年,元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随后升格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这个行政单位一直持续到明朝中期,期间金齿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显著增强。
“金齿”的命名源于他们独特的民俗习惯——将牙齿染成金色。
傣族人民自古就有染齿的传统,因此在元代被称为“白夷”,并因其染齿风俗而被称为“金齿白夷”。此外,《元史·地理志四》记录了当时金齿白夷首领派遣子弟进献贡品的情况。“金齿”这一习俗与泰族嚼槟榔的喜好密切相关。泰族人常通过嚼槟榔来保护牙齿和提神醒脑。他们会将
槟榔果切片,加入
生石灰和烟草,然后用一种名为芦子的热带雨林植物叶子包裹起来食用。如果没有槟榔,他们也会选择含鞣酸的嫩叶来代替。这些食物在咀嚼过程中会产生红色汁液,能够使原本变黑的牙齿再次变成紫色或带有金色光泽的颜色。
在
元朝时期,金齿不仅是一个族群的名称,也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政府曾在该地区设置了多个行政机构,如“金齿等处安抚司”、“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和“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以管理当地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