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岩乃大蜚山(史书上最早出现的名字是“大飞山”)“十八胜境”之一,位于
仙游县县城以北的瀑布山,与钟鼎山、将军山相连,是仙游境内“九”字当头的山川河流、道释仙家胜境之一,被文人雅士誉为“仙
小普陀岛”。
简介
早在盛唐之际,
仙游县便披上“壮邑”美名,地有“佛国”之号,县城“踞
大蜚山之南,负山带溪,二飞(大飞山、小飞山)为镇,
兰溪市环之”,“西接飞山,东列石鼓,北枕瀑布,南带仙溪,水绕山蟠,面势环.....”旧志称“将军山在县北三里,雄峭端厉,为飞山左障”,“瀑布山在县北五里,峭崖翠豁,飞瀑奔泻,注为龙潭。”大蜚
山西省出九座山(又名凤顶山,在县北七十里,志称九座山为“郡、县名山之祖”)、九云山、九座寺(南少林文化的发源地)、九座龙潭,南出
九峰山、九龙山、九重溪,北上九龙溪、九龙岩、九仙山、九仙坑、九鲤湖、九十九朝山等。
特色
大蜚山自古以来被视为
仙游县的天然屏障,“主山来自
九座山,蜿蜒百里,矗为大飞、小飞二峰。”《乾隆仙游县志》载:“大飞山在县北五里,县之主山也,自九座(山)分脉东来,高可千仞,屏立治北,耸飞动,如凤展翅。”
清朝江南兴化令郑黄灿(字淇瞻,号逸溪,
康熙帝乙酉乡荐第三人,才高学博,雄于文,诗赋诸体无不工妙)有诗赞: 山如威凤欲飞翔,书院今来只鹿场;崖藓蚀余霜月句,风泉吹落涧花香。”
九龙岩距城五里,境内峰峦叠翠,奇石嶙峋,宛如
大蜚山的一颗璀璨明珠,素为文人雅士平民百姓所青睐,悬崖上至今还残留着数十处名人题刻,如舟庵(年代不详)隶书“烟”,将形似鼎炉的九龙岩瀑布与“日照香炉生紫烟”的
庐山瀑布相媲美。在
九龙桥通往瀑布山沿途的石壁上还留下多处碑碣,如“
清朝光绪贰拾年(1894)岁次甲午荔月吉日旦,九龙岩比丘觉慧仝诸善信乐捐修造建立九龙桥”等。有据可考的还有清
顺治帝间(1647年任)知县孙之屏(字献卿,辽东复州卫人)常到九龙岩观光,捐赠俸禄接济僧人,还有一位是清光绪间
仙游县正堂朱榦隆(字树梧,
宁乡市人,素有
左宗棠“第一能员”之誉)乐善好施,曾捐赠铜钱助修九龙桥,为美化九龙岩添砖加瓦。如今九龙桥一侧的石崖上尚有石刻佐证:“署仙游县正堂朱榦隆乐捐铜钱贰拾千文正重修九龙桥,
光绪丁亥年(1887)菊月□日立”。县官当先,那些地方驻军头领亦闻风而动,频发善心,将自己的俸银捐赠出来兴办公益事业。九龙岩石壁上“兴镇左营左部防守仙邑千总姜某助修”、“兴镇右营右部防守仙邑把总陈一某助修”,就是见证。
九龙岩素以水色山光著称,山亦以瀑布命名。已故作家
陈德铸曾撰《九龙岩赋》:“得天独厚,
大蜚山磅礴,势若鲲鹏,奋翼翱翔于天际;据地自雄,九龙潭错落,状如匹练,蜿蜒穿行于幽谷。”志称“九龙岩在瀑布山,从水磨坑(今万福村)穿涧攀崖而上,飞泉洒雪,声聒入耳,下注为潭,若冰壶之贮秋月。”九龙岩寺后的九龙潭大瀑布最为壮观,泉瀑自瀑布山飞泻而下,白练飘空,声震山岳,涧底寒气逼人,仿佛跌入万丈冰窟。九龙岩瀑布下依次排列九个深潭,泉水沿涧而下汇成九漈,潭因此得名。九个碧潭分别名为后门、鸭母、观音、勺子、水瓮、顶坝、石仔等,传说每个潭里各有一条
沧龙盘踞,世代相守,不离不弃。旧志称“九龙潭在瀑布山下,泉飞石壁,迅驰奔注,之为潭,多生蜥蜴,旱求得之,祷雨辄应。”乡人
林懋义曾在《鹭岛情思》一书里记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随同乡亲进山祈雨的经历,林老写道:“有一年,久旱不雨,田地龟裂,全城男女都穿着白衣,手执幡旗,三步一跪向九龙岩祈雨,号天呼地的祈雨声实在令人心撕肝裂”。九龙岩寺依危崖而建,坐北向阳,前有将军山护驾,近有威龙步步紧随,面对万丈峡谷,背靠断崖绝壁,寺后门濒临大瀑布,飞泉洒雪,冷雨敲窗,氤之气弥漫其间。
九龙岩寺额“
小普陀岛”,大殿内供奉观音大士,寺联“要脱世纲俗尘当游此地,欲求善因美景须种心田”。在四方信众的心目中九龙岩不但是一处避暑胜地,俨然还是佛教世界观音菩萨的道场,逢年过节远近善信,扶老携幼,纷纷前来朝拜或祈愿。传说当年
普陀山观世音未成道之时常从
东海云游至此,率领
百花仙子撒下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为普天之下的父老乡亲除垢去病,永葆康宁。如今九龙岩及将军山一带岩石间仍长满了
灵芝、
石松、石茹等名贵药材。后人为感念观音菩萨的大恩大德,遂建寺祀观音,取名“
小普陀岛”。九龙岩寺始建年代痛莫考焉,但从方志的记载上可以推测出其最早的年代应在
宋朝,宋时喻峙(字
景山公园)隐于山中构筑“大飞书院”(位于蜚山村松峰寺后),郡人陈师复(1171年—1226年)曾多次进山访友,留下《和喻景山大飞书院》诗:“仙豀七十里,半世只闻名。一日见山色,千年怀友情。”当时
大蜚山周围“十八寺”,九龙岩能不拥有一席之地?可惜由于风雨侵蚀,古寺年久失修,现今的寺院是四十年前附近的宝峰、万福村民依故址重新修建起来的,虽为简陋,亦为一方殊胜。
九龙岩寺阶前的
石屏县上亦有民国诗人罗志忠(1906—1996年)诗刻二方:
其一《游九龙岩》:引人入胜数声钟,古寺依岩薄雾封,崖接
银河系悬瀑布,潭非瀛海起蟠龙。漈中日月循环砺,云外峰峦逐渐溶;溪鸟山花多好客,悠然迎送各从容。
其二,《题九龙岩双亭》:双亭骈峙好飞觞,八面玲珑费短长;山似佳人潭似镜,云鬟雾鬓趁时妆。
九龙岩泉流掩映,峰壑幽幻,宛如钟灵秀之净土,但也是令子孙后代永志难忘的抗倭遗址。令人没齿难忘的是九龙岩瀑布山那条大峡谷,两侧奇峰兀立,犹如斧劈刀削,深不可测,清澈的山泉汇成一股巨流从高处跌入九龙潭,这就是当年进犯仙游而后陷入灭顶之灾的侵略者的葬身之地,俗称“五百底”。据县志记载,
明朝年间倭寇曾多次侵扰我东南沿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冬,二万余名倭寇分乘68艘倭船从莆田东沙沿海登陆,杀气腾腾,直逼
仙游县。倭寇在城郊修筑工事,建立东、南、西三个据点,县城被围困达五十余日,知县陈大有、
典史陈贤等率领仙游军民固守城池,浴血奋战,之后
戚继光率领义乌兵于抵达仙游,分兵五路,在城外老鹰山与倭寇交锋十八次,大战九回合,直打得倭寇魂飞魄散,纷纷逃进九龙岩。自古以来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是强盗末日来临,五百倭贼残余闯入瀑布山大峡谷后因地形不熟,进退维谷,犹如瓮中之鳖,被乘胜追击的
戚家军和仙游军民一网打尽。那些骄横不可一世的倭寇仿佛跳进观音大士掌中,一个也逃脱不了。为了纪念
仙游县人民抗倭胜利,后人将这个死亡谷称为“五百底”。现在“五百底”建起了拦水坝,利用涧水发电,造福乡人。知恩感报,人之大德。现在还不时有人发思古之幽情,登高
路虎揽胜,一睹“五百底”古战场遗址之苍凉,只因山势险峻常令那些勇敢的探险者和驴友们感叹“蜀道难”。
九龙岩的枫叶是
大蜚山最浓最浓的秋色,每到赏枫季节,游人如织,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九龙岩观赏红叶绽放的绚丽,从水磨坑至富洋岭古道上,每隔百步植有一枫,蜿蜒十里,如火如荼,古驿道上至今还存留了数十棵树龄百年以上,高二三十米,须二人以上合抱的
红枫树,古木参天,豪气干云。
九龙岩寺对面有一条古道直达富洋山,那是富洋山民世世代代通往县城的通道。“岭尽别开村落,林谷盘郁,旧有富洋禅院。”传说
南少林寺的传薪人九座禅师(808—887年)从少林寺返回福建后曾择址富洋山创
南少林寺,当年他就是沿着这条小径从九龙岩穿越到密林深处的富洋山为开辟南少林寻址。“初卜山,址富洋,次入南山庵。
咸通六年,始卜庵于九座山之东端。”《宋·仙豀志·卷三·仙释》。志书上载有
晚唐诗人
郑良士《寄富洋禅者》一首: 画破青山路一条,走鞭飞盖去何遥。碍天岩树春先冷,锁院溪云昼不销。霅上茗芽因客煮,
海南省沉屑为斋烧。谁能学得空门士,冷却心灰守寂寥。
九龙岩地处大蜚山麓,四周群山环绕,溪涧蜿蜒跌宕,一年四季雨水充沛,九龙潭活似一条蓄势待发的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岩旧有“九潭十八磨”之说,昔日从水磨坑溯流而上,沿涧筑有十八座水磨坊,人们利用上游的涧水磨面。现在电力事业发达了,水磨坊已经成为历史的陈列品,唯有那古老而庞大的石磨盘还孤零零的屹立在溪涧边,默默地诉说着那万劫不复的风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山下的民众在将军山下修建了一座擎天大坝,将九龙潭涓涓细流汇成一座平湖,滋润山脚下的万亩良田,也为这仙佛胜境平添一道优美的风景。从九龙岩水库放眼望去,碧浪峡谷, 烟波浩,仿佛走进了
普陀山海岛,在九龙岩寺周围你还可以一睹清水岩、附凤岩、西来岩、
白云岩、金刚寺、松峰寺、雷峰寺、兴善寺、菜官岩寺、大蜚寺、刀后九座寺诸多名胜古迹之风采。
诗人王松坤有联为证:小径向
蓬莱区,看瀑影潭烟,胜迹曾经高士卧;奇峰藏底蕴,且澄怀放足,深山复见九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