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是由于能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
热能、
电离辐射等)突然或短暂地作用于人体,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而导致的机体损伤。伤害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社会负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和更多的残疾人。在中国,伤害也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每年有数十万例死亡和数百万例急诊和住院治疗。
伤害监测的目的在于掌握伤害发生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便为政策制定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伤害监测的对象是在哨点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监测方式采用哨点监测法,以年度为单位持续进行。选点方法采用了多阶段分层随机
抽样,考虑了城乡、地理分布及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
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伤害监测系统,如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些系统通常以急诊室为基础,但也结合了其他数据来源,如社区调查、家庭医生记录等。一些国家还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在线病例报告系统,提高了监测效率。
中国的伤害监测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尽管已有针对特定类型的伤害信息收集工作,但从伤害发生的角度进行全面收集仍不完善。为了探索建立以急诊室为基础的伤害监测系统的可行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3年起在全国多个省份的医院进行了试点研究。试点期间,共收集了近九万个伤害病例,发现了医疗机构管理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受到影响的问题。因此,监测对象由仅限于急诊室扩展至所有相关科室就诊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