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罗
佛陀制定、令弟子受持的戒行
尸罗(梵语:śīla,巴利语:sīla),又音译为尸罗、翅怛罗,意译为戒,佛教术语,佛教戒律,为波罗密的一种,也是三无漏学之一。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是六波罗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为防过止恶之用。除此之外,另有修习、正顺、禅定、清凉、安眠、得定、增上等义。
释义
梵语śīla,原由动词语根 śīl(履行之义)转来之名词,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为六波罗蜜中之‘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以为防过止恶之用。其语意,除上举之外,据杂阿毗昙心论卷十载,另有:修习、正顺、三昧、清凉、安眠等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则举出:清凉、安眠、数习、得定、隧、严具、明镜、阶陛、增上、头首等十义。就‘清凉’一义而言,盖身、口、意三业之罪能使修行者焚烧热恼,戒则能止息热恼,令得安适,故称清凉。此外,其他经论亦有异解,然大抵皆以防过止恶为其本义。大智度论卷十三(大二五·一五三中):‘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四(大二九·七三上):‘能平险业,故名尸罗,训释词者,谓清凉故,如伽他言,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菩提资粮论卷一、玄应音义卷十四](参阅‘戒’2896、‘律’3789)
尸罗源自梵语,只要能够让人熄灭贪、、痴等三毒,防止为恶,遵行善道,让身心都能得到安乐的良好行为,都可称为尸罗。尸罗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道德守则,遵行尸罗,断恶修善,可以让人得到身心安乐,得到好的果报,并且有助于修行,因此,无论是出家众或是在家人都应该遵守。《大婆沙论》记载尸罗是戒的四个名字之一,尸罗有十义:清凉、安眠、数习、得定、隧蹬、严具、明镜、阶陛、增上、头首。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属于尸罗。尸罗也是波罗密之一,但是缺少智慧,造成对于戒律的错误认知,会形成戒禁取见。
分类
汉传佛教
在汉传佛教中,尸罗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戒律中:
- 三皈依
- 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十戒
- 别解脱戒
上座部佛教
南传南传佛教,根据《清净道论》,将戒分成四种大类,称四遍净戒:
- 别解脱律仪戒
- 根律仪戒
- 资具依止戒
- 活命遍净戒
尸罗的遵守不仅是出家人的修行基础,也是在家居士的道德准则,其普遍性和重要性在佛教教义中占有核心地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释义
分类
汉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