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细蛾
茶细蛾
茶细蛾是一种属于鳞翅目的昆虫,隶属于细蛾科。这种昆虫的主要食物来源包括茶树和山茶属。茶细蛾的美国白灯蛾对这些植物造成显著的危害,它们喜欢食用幼嫩的叶子。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最初会在叶背上潜伏,然后逐渐转向边缘卷曲的部分进食。随着幼虫的成长,它们会将叶尖卷成三角形的虫苞,并在此内部继续取食。茶细蛾的存在不仅会对作物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因为其排泄物而降低茶叶的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
茶细蛾的成虫体型较小,体长约4至6毫米,翅膀展开时可达10至13毫米。头部和胸部呈现暗褐色,复眼为黑色,面部覆盖着黄色的毛发。触角为丝状,颜色为褐色。前翅为褐色并带有紫色光泽,靠近中心的位置有一个金色的大三角形斑块延伸至前缘。后翅则为暗褐色,边缘的毛较长。
茶细蛾的卵呈扁平椭圆形,长度约为0.30至0.48毫米,无色且具有水滴状的光泽。
幼虫
茶细蛾的幼虫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五个年龄阶段,最终体长达到8至10毫米。一龄幼虫约1毫米,二龄幼虫1.5至2毫米,三龄幼虫2.5至4.0毫米,四龄幼虫8至10毫米。幼虫的颜色为乳白色,半透明,口器为褐色,单眼为黑色。体表覆盖着白色的短毛,早期体形扁平,头部小,胸部宽大,腹部从前端逐渐变细,后期体形变为圆柱形,能够看到深绿色至紫黑色的消化道。
茶细蛾的蛹体长5至6毫米,形状为圆筒形,颜色为浅褐色。腹面和翅芽为浅黄色,复眼为红褐色。
茶细蛾的茧长7.5至9毫米,形状为长椭圆形,颜色为灰白色。
栖息环境
茶细蛾在松阳县一年可以繁殖七代。冬季以蛹茧的形式在茶树中下部的老叶表面过冬。春季四月份开始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出现在四月中下旬,第二代在五月下旬,第三代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第四代在七月下旬,第五代在八月下旬,第六代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第七代在十一月中旬。第四代之后会出现世代重叠的现象,其中第五至第六代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成虫夜间活动频繁,具有趋光性。成虫羽化两三天后,通常选择在嫩叶背面产卵,尤其是芽下的第二片叶子。每个雌性成虫在一至三代期间平均产卵44至68粒,其他代的数量较少。美国白灯蛾的一至二龄时期处于潜叶状态,三至四龄前期表现为卷边,四龄后期和五龄初期进入卷苞阶段,将叶尖卷起形成三角形虫苞,隐藏在苞中啃食叶肉。幼虫经常转移虫苞为害,将粪便堆积在苞内,严重影响茶叶质量。成熟幼虫咬破苞壳爬出后,会在下方的老叶或成叶背面吐丝结茧化蛹。茶细蛾的卵期为3至5天,幼虫期为9至40天,非越冬蛹期为7至16天,成虫寿命为4至6天。留养茶园和幼龄茶园的芽叶较多,有利于茶细蛾的发生。夏季受害较为严重,当温度超过28℃时,成虫容易死亡,产卵数量也会减少,因此七八月份的为害相对较轻。茶细蛾的主要天敌包括锥腹小蜂,寄生率为20%左右,还有多种蜘蛛捕食茶细蛾的成虫和美国白灯蛾
参考资料
茶细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0-29
茶细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2024-10-2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成虫
幼虫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