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纲要》是作者继《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 《学校教育原理》(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之后,有关教育基础理论探究的成果。所谓“
普通教育学”,虽为“普通教育”之作,实际属于“一般(普通)教育学”,即关于基础教育的基础理论。 《教育原理》一书先后获得
上海市哲学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993)著作类
一等奖(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普通教育学纲要》是对《教育原理》、《学校教育原理》批判性的自我反思的成果。摘要
约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
普通教育学》与《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具体化。在这两本著作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他认为
教育学的基础是哲学与心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五个道德观念上,即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和公平的观念。他把实现这种教育目的的手段分为三种,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
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学与教育的秩序,为实施教学与教育创造条件。他写道:“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和爱。他认为教育者应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
约翰·赫尔巴特认为要使知识影响道德品格的培养,学生必须对知识发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坚强的行为意志。这种兴趣还必须是多方面的、平衡的,这样道德的培养才能是多方面的、平衡的。所以教育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使他们形成思想范围。多方面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与同情的兴趣,对事物的联系与规律性的思辨的兴趣,对真、善、美的审美兴趣。经验的兴趣包括同情的兴趣包括对人的同情兴趣、对社会的兴趣和对宗教的兴趣。
约翰·赫尔巴特指出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即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育性教学的途径是分析教学与综合教学。分析教学是从学生及其经验出发进行的,即将学生的杂乱经验分析为各种组成部分或因素。而综合教学是从材料与提示出发展开的,即将学生的一些部分的认识概括成整体、系统。这种教学都以学生的专心与审思为基础。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清楚”与“联合”,通过审思达到“系统”与“方法”。清楚、联合、系统和方法在
约翰·赫尔巴特看来乃是教学过程的四个主要阶段,或者说教学的四个主要环节。“清楚”指教师讲述教材,讲新观念分析出来深入研究;“联合”指通过师生谈话,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方法”指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心的场合。
教育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训育。赫尔巴特指出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它通过交际、榜样、启发使学生直接得到积极的发展。训育就是要直接与间接陶冶儿童的性格,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训育的措施可以是抑制、惩罚、赞许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