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音说”是指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诗歌的押韵和谐,强行改变字音的做法。这种观点忽略了语音的历史演变,导致一个字可以被赋予多个不同的发音,从而造成了汉字读音的巨大混乱。
“叶音说”起源于
南北朝时期,当时人们尝试用后代的语音去阅读古代的诗文,当遇到不押韵的情况时,会临时将韵脚改为一个押韵的
音节。这一现象在宋代
朱熹的《
诗集传》中有明显的体现。
“叶音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掩盖了语音发展的历史真相,同时造成了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例如,《诗经·豳风·东山》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以及“其新
孔父嘉,其旧如之何?”三处原本不同音的字,在“叶音说”的影响下,都被赋予了一个相同的音节。
明代学者
陈第在其著作《屈宋古音义·跋》中表达了对“叶音说”的怀疑,并指出语音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的学生
王夫之则在《叶韵辩》中详细列举并分析了“叶音说”的多种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