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标准,也称为时间基准,是定义如何测量时间的一种规范。它包括测量时间间隔的尺度基准和定义起始时刻的参考基准。时间基准的确定依赖于连续、稳定且可复现的人工或自然的
周期性现象,如钟表的往复运动、
地球及其他
天体的自转和
公转,或是
晶体、
原子发出的脉冲信号等。
在19世纪,“世界时”一词被用于指称一种与“地方时”相对的、不随使用者的所在地而变化的约定的时间标准。确定时间标准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通过
天文观测来确定某一天体经过观测者所在位置的子午线的时刻。因此,世界时这一概念不可避免地会与标准子午线联系在一起。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标准子午线的历史开始于1767年,当时
英国航海天文历将穿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其
星历表中的标准子午线。1880年,英国将格林尼治平时(GMT)确定为英国的法定时间。随后在1883年,
美国和
加拿大的铁路系统也采用了以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零
时区的时间系统。1884年召开于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国际子午线会议亦通过了类似的决议,同时还确定了世界时是平太阳时、世界时的起算时刻是本初子午线的平子夜等等。
尽管1884年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世界时中的一天是从子夜起算,但天文学家依然沿用着从正午开始量测世界时的习惯,格林尼治平时即为这一从正午起算的时间标准。然而在1925年年初,
英国航海天文历决定将1924年的12月31.5日作为1925年的1月1.0日,加入12小时以将该时间标准的起算时刻从正午改为子夜。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提议以“世界时(UT)”代替出现在
星历表中的GMT或GCT,这也是“世界时”第一次出现在“官方”场合。在1935年,IAU决定正式弃用格林尼治民用时,改以世界时作为时间标准。
随着
电报在19世纪的普及,世界上首个规律的广播时间信号在1904年出现。1919年,国际时间局(BIH)在巴黎成立,其职责是公布广播
收音机信号所使用的时间与通过
天文观测维持的时间标准之间的差异。1959年召开的
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他们决定让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对其进行研究。1963年,CCIR在其发布的第374号建议案中给出了首个对
UTC作出定义的国际规范,国际时间局则在1965年开始以当时的
原子时A3(国际原子时的前身)来计量UTC。1970年,CCIR发布了第460号建议案,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修正,且要求加入跳秒机制使UTC与原有世界时的偏移被控制在1秒以内,UTC的定义才得以稳定下来。这一新的UTC系统自1972年的1月1日零时开始使用,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