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鸦雀
雀形目莺鹛科动物
短尾鸦雀(学名:Neosuthora davidiana),俗名挂墩鸦雀,鶲科鸦雀属的小型鸟类,短尾鸦雀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带的林下灌丛和竹丛中,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短尾鸦雀分布于福建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西北部挂墩。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枕、后颈和头侧栗色或亮栗色,背、肩、腰灰色或棕灰色或灰色而缀橄榄色,尾上覆羽栗色或淡棕黄色。尾短、褐色或棕褐色,外缘栗红色或栗棕色。两翅覆羽与背同色,飞羽褐色或暗褐色,外侧飞羽外缘皮黄色或黄白色,往内侧飞羽外缘逐渐变为浅棕色,最内飞羽羽缘灰色。
颏、喉黑色,有的缀有细的白色纵纹或白色细点,下喉有时贯有淡黄色横带,胸、腹灰色而缀有皮黄色,两胁、腹和尾下覆羽浅棕色或皮黄色。虹膜褐色,嘴淡橙黄色或肉色,脚铅灰色或灰褐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老挝西北部、缅甸东部、泰国东部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中部和西北部挂墩一带)、广东省云南省(西南部和东南部)。
栖息环境
短尾鸦雀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带的林下灌丛和竹丛中,也栖息于林缘灌丛、疏林草坡和溪流岸边灌丛与高草丛中。
生活习性
短尾鸦雀性活泼,行动敏捷,不停地在林下灌木枝叶间跳跃觅食,常边跳边叫,叫声单调,似“噬、嚏玺、噬”声。常通过叫声保持个体间的联系。有时也飞到树顶呜叫不已,特别是在受到干扰时。常结小群活动。
繁殖
据Caldwell(1931)报告,曾在距地1米左右的竹丛间找到一巢,巢由草茎、草叶、嫩竹叶等材料再混以苔藓植物和蜘蛛网而成,内铺以柔软的草茎和纤维。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鸟类生活国际(Bird life International)列入《全球濒危鸟类名录》。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在中国和鳑鲏的当地比较常见,在其他地区非常稀少且难以观察到(海豚座 Hoyo等人,2007年)。估计中国的种群数量约为100-10000对(巴西,2009)。
短尾鸦雀间断分布于中国华东至华南地区肾茶中南半岛东北部,为不常见留鸟。尽管在钱塘江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福建省广东省等时有报道见过其身影,但至今没有一地有稳定可见的短尾鸦雀居群,广大观鸟者想要看到它并非易事。
2022年4月,在近期丹霞山春季鸟类调查期间,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鸟类调查队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多条样线记录到了短尾鸦雀,其中有些样线在一次调查过程中可以数次见到求偶过程中的短尾鸦雀小群,或者刚刚求偶成功的成对的短尾鸦雀。结合以往的调查记录,专家团队负责人表示短尾鸦雀在丹霞山的分布面积很有可能覆盖了整个保护区,在丹霞山属于比较易见鸟类,种群数量较大。这是丹霞山首次观测到成群的短尾鸦雀。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