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趾猿
体形最大的长臂猿
合趾猿(学名:Symphalangus syndactylus):是体形最大的长臂猿科,身高最高达1米,体长为70-90厘米,双臂展开达180厘米,体重为10-16千克。体毛长软蓬松,均为黑色,面部裸露,嘴的附近略有一些白毛,眼眉为红棕色。日行性动物,在树上跳跃的时候双臂张开,成一个十字。喜欢单独或者小群一起生活,主要的食物是水果。妊娠期普230天,通常只产下一个。
是树栖性猿类,其特点是第二和第三个脚趾连在一起,喉部有无毛会膨胀的气囊,作用是产生声音共鸣,发出响亮的声音。生活在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森林中。
形态特征
合趾猿是体形最大的长臂猿,耳朵较小,鼻子扁平,鼻孔较大。雄兽的头部有一撮直立的毛,还有明显的黑色阴茎毛簇,毛的长度达15厘米左右。
合趾猿区别于其他猿类的明显特征还有两个:一是喉部的声囊裸露,又圆又大,呈灰色或粉红色,鸣叫的时候象皮球一样鼓起;二是第二、第三趾之间呈蹼状,使这两个足趾永久性地联接在一起,甚至联至末端的关节。
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合趾猿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树栖。主要栖息于初级和次级热带雨林,生活的垂直平均海拔在305-1220米之间,活动地区拥有丰富的无花果,这是提供给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生活习性
合趾猿是日行性动物,喜欢以家庭为单位组成小群一起生活。是一夫一妻制的灵长目,一般由5只组成一群,其中有一只成年雄猿和一只成年雌猿,其余都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长臂猿科,最多有3个后代。由成年雄猿担任首领。长臂猿成熟期比较长,家庭关系不仅稳定,而且和谐友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一般都很和睦,互相爱护,共同防卫。一个家族群领地区域在15至35公顷。
栖息于森林的树冠层,在树冠的上方休息和睡眠。白天活动,开始在黎明和黄昏结束前一到两个小时,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一跃可达10余米,速度极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飞鸟。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时,双臂上举以保持平衡。在树上跳跃的时候双臂张开,成一个十字。
主要的食物是水果和叶子,也吃昆虫和花朵。在合趾猿的饮食中,水果占20%至50%,特别是无花果;嫩叶占大约40%至65%。实际比例根据不同的年份有所变化。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合趾猿繁殖的速度很慢,每隔两年才生一胎,雄兽和雌兽主要在冬季和春季交配,首先互相接近,叫声变得更为响亮,声音较长而有曲调。经多次试情接触,达成配偶,进行交配。雌兽怀孕期约为230天,交配受孕后依然同群体一起活动,3-4个月后腹部微有隆起,随着胎儿增长,腹部逐渐增大,日常行动也变得更谨慎小心,但直至分娩依然随同群体在一起。分娩一般在秋季和初冬,每胎仅产一仔,刚出生时体重为300克左右,大多是灰黄色,4-5月龄后逐渐变成黑色或棕黑色,半年后全身变为黑色。幼仔2岁时就能自己生活了,但仍不离开群体,直到6岁左右,接近性成熟时才慢慢脱离群体,在8-9岁时达到性成熟。独立生活,寻觅配偶。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合趾猿的主要威胁是宠物贸易、栖息地丧失、森林碎片化、伐木、道路发展、农田开垦和水电建设,这些都破坏了合趾猿居住的森林。在合趾猿的苏门答腊岛栖息地,大约40%已经被销毁;在马来西亚半岛,低地森林估计每年以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正在消失。剩下的森林现在也极其分散。
为保护合趾猿,已经建有九个保护区,包括印度尼西亚的Leuser火山国家公园,马来西亚的Krau野生动物保护区,泰国的哈拉巴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合趾猿已被列入国际贸易公约濒危物种(CITES)附录一,这意味着该物被禁止进行国际贸易。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