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军(古称羽林骑、羽林卫等),是中国古代的皇家警卫部队,宫廷禁军。
羽林军起源于
刘彻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当时设置建章营骑,后更名为羽林骑,掌管皇家宿卫、侍从,属光禄勋。汉庭抚养阵亡将士的子孙,让羽林官教习武艺,称为“羽林孤儿”。
汉宣帝时期,羽林军掌管宿卫侍从。
西汉,羽林骑、羽林孤儿约2000人。
东汉时羽林军仍属光禄勋。
东汉末年,出身羽林郎的
董卓率军入京,导致天下大乱,三国纷争。
魏晋南北朝大体沿设羽林监。
杨坚创设十二卫府“禁卫九重”,没有专设羽林军。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十二卫府为十六卫府,其中“左右羽卫”排名在前。
唐朝“左右羽林军”是“
北军”之首,屯驻于宫城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独立建制。
李治龙朔二年(662年),改“北门(
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又统称羽林亲军,设羽林大将军,为皇帝最亲信之人,地位远高于诸卫大将军。
垂拱元年,
武则天取消了以往以南衙诸
卫将军检校羽林军的制度,羽林军正式升格为军政系统上独立的北衙禁军。公元710年,
李隆基发动
政变诛灭
韦皇后党羽。唐玄宗号召羽林亲军赴边塞立功,
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追随其回到
长安的禁军子弟组成左右神武军,与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总称北衙六军。至此,“羽林”已成为诸多
卫戍军的一种,兵微将寡,不复昔日荣光。宋元时期,虽然设有禁军,但没有名为“羽林”的禁军。明代实行“卫所制”,军籍世袭,有“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和“羽林前卫”。
《汉书·地理志下》记载:“
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羽林军成员有不少是烈士遗孤,也选用
三辅六郡良家子弟和勋贵子弟,但不允许从罪臣、罪犯、商贾等家庭选用,以防作奸犯科或以公权挟私利。良家子是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而
刘彻时期七科谪的范围是:吏有罪、亡命、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有市籍、大父母有市籍。可见羽林军出身要求之严格。而“以材力为官”,同时也说明羽林军不仅出身好,还非常优秀。
名称由来
“羽林”是一个
星官名,取“羽林”这种星宿名来象征天子的亲军,既有利于巩固君权神授的合理性,也反映了羽林骑的精锐与可靠。
历史沿革
羽林起源
羽林军(古称羽林骑、羽林卫等)是
中原地区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家警卫部队。汉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设置建章营骑,后更名为羽林骑,掌管皇家宿卫、侍从,属光禄勋。汉庭抚养阵亡将士的子孙,让羽林官教习武艺,称为“羽林孤儿”。
汉宣帝时期,以
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骑。属光禄勋,掌宿卫侍从。
西汉,羽林骑、羽林孤儿约2000人。
东汉仍属光禄勋,有羽林中郎将及羽林郎约百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及羽林左骑、羽林右骑,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以上亦约2000人。东汉以羽林中郎将为主官,月俸为秩比2000石。羽林左监、右监,俸禄各600石,分主羽林左、右骑。羽林秩比300石。羽林职级不高,一般人的待遇大概相当于现在连长级别,羽林中郎将最高也就是现在团长级别。但由于在皇宫禁卫,有机会接触皇帝和大臣及权贵勋戚,羽林郎便成为广大青年男子羡慕的对象。
羽林兴盛
羽林军是守卫宫禁和首都的精锐武装力量,在朝廷需要时也会参与对外征战,是高级军官的孵化器。
西汉名将
赵充国、
甘延寿、
上官桀等都曾为羽林,赵充国曾经追随
李广利抗击匈奴,英勇善战。羽林孤儿还参与过平羌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东汉末年,出身羽林郎的
董卓率军入京,导致天下大乱,三国纷争。
魏晋南北朝大体沿设羽林监,南北朝著名诗人
庾信《结客少年场行》云:“今年喜夫婿,新拜羽林郎。定知刘碧玉,偷嫁汝南王。”
杨坚创设十二卫府“禁卫九重”,没有专设羽林禁军。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十二卫府为十六卫府,其中“左右羽卫”排名在前。出身晋王的杨广征辽时满怀豪情地写下《白马篇》:“白马金具装,横行
辽水傍。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唐朝“左右羽林军”是“
北军”之首,屯驻于宫城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独立建制。
李渊从
太原市起兵,建国以后把太原嫡系部队3万人安排为宫城宿卫,叫“元从禁军”,又称“父子军”,终身世袭、子弟相补、待遇优厚。
李世民精选勇士组成北衙七营,于
太极宫玄武门遗址置“左右屯营”,其军号称“
飞骑”。
李治、
武则天时期,为加强皇权,北衙禁军脱离南衙十二卫建制,承担中央宿卫,同时大规模压缩府兵。唐高宗
龙朔二年(662年),改“北门(玄武门)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又统称羽林亲军,设羽林大将军,为皇帝最亲信之人,地位远高于诸卫大将军。《新唐书·兵志》云:“高宗龙朔二年,始取府兵越骑、步射置左右羽林军”。
垂拱元年,武则天取消了以往以南衙诸
卫将军检校羽林军的制度,羽林军正式升格为军政系统上独立的
北军,定额兵士6000人。后来
武则天又改称“左右羽林军”为“左右羽林卫”。可见
唐朝前期的羽林军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羽林衰败
或许是害怕后人效仿,同时也为巩固边防,登基后的
李隆基厚结羽林军,于710年发动
政变诛灭
韦皇后党羽。唐玄宗号召羽林亲军赴边塞立功,“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战功归来,受赏封爵:“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
明光宫”(
王维《少年行》),这些悍将劲卒、少年英雄一心戍边报国,在宫城的势力反而削弱了许多。世家子弟买通上司可以回家探亲,普通良人子弟可能一年也没有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为此,王维还有一首《羽林骑闺人》:“秋月临高城,城中管弦思。
离人堂上愁,稚子阶前戏。”形容
卫戍军不得归家探亲之离苦。
李亨至德二年(757年),以追随其回到
长安的禁军子弟组成左右神武军,与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总称北衙六军;为加强殿前警卫,唐肃宗还增置了殿前射生左右厢约千人,后扩编、改名为左右英武军、宝应军、殿前射生左右军、左右神威军、天威军。至此,“羽林”已成为诸多禁卫军的一种,兵微将寡,不复昔日荣光。宋元也有禁军,但没有名为“羽林”的。明代实行“卫所制”,军籍世袭。明代的卫所极其庞大复杂,直属皇帝的称“亲军京卫”。
洪武十一 年十二月,改金吾前卫为羽林左卫,在皇帝亲军上直“二十六卫”中,有“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和“羽林前卫”。可见明朝时的“羽林”只是诸多皇帝亲军中的一支,并无太多特权。清朝皇帝直辖上三旗,行同羽林军,但无羽林军之名。羽林军在后世的语言中多用于比喻。
选拔标准
《汉书·地理志下》记载:“
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羽林骑成员有不少是烈士遗孤,也选用
三辅六郡良家子弟和勋贵子弟,但不允许从罪臣、罪犯、商贾等家庭选用,以防作奸犯科或以公权挟私利。良家子是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而
刘彻时期七科谪的范围是:吏有罪、亡命、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有市籍、大父母有市籍。可见羽林出身要求之严格。而“以材力为官”,同时也说明羽林不仅出身好,还非常优秀。
相关词汇
御林军
御林军在明朝之初正式出现。御林军,顾名思义,是护卫皇帝、皇城的特殊军队。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立亲军都尉府,黄河御林军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专事对皇城的保卫。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造宁卫
金牌,或镀金铜牌,牌上有篆文“守卫”“随驾”字样,存尚宝司,军士值班领取佩带,下值时交回。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
锦衣卫,设南北镇抚十四司,其编制将军、力士、
校尉,专门为皇帝护驾,并有巡查缉捕任务。这个时期,羽林军与
御林军同时存在,不过御林军地位要远高于羽林军。明朝之后,再无羽林军、御林军的设置。清朝皇帝直辖上三旗,行同羽林军,但无羽林军之名。羽林军、御林军这两个词因其特殊的含义,在后世的语言中多用于比喻。
左右羽林军
左右羽林军是
唐朝“
北军”之二,最初是跟随
李渊太原起兵,打到
长安后留下来的一部分,约有三万人,主要负责守卫宫城北门。
贞观十二年,改为左右屯营,其军号称“
飞骑”。
李治龙朔二年,改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左右羽林军一度兵力强大,
张柬之等人发动
政变,推翻
武则天的统治,依靠的就是羽林军。早在
李世民时,就从飞骑中选才力骁健善骑射者,号为百骑,作为皇帝的侍卫。武则天时,将百骑扩大为千骑。
李显时又扩大为
万骑,并分为左右营,当时仍隶属于左右羽林军。
李隆基诛灭韦氏乱党时,依靠的禁军就是左右万骑营,故玄宗即位后,万骑营的发展很快,并于
开元二十六年新置左右龙武军,以左右万骑营隶之,实际上就是在万骑营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与左右羽林军合称为“北门四军”。后来到肃宗
至德二载(757年),由于宿卫兵力弱,于是增置左右
神武军,以灵武元从军士及扈从官员子弟充,与以上诸军合称“北衙六军”。此后,
唐朝的禁军还有左右英武军、左右神策军等,这些都属于北衙系统,与南衙十二卫互相制约,相当于汉代的
西汉南北军体制,以维持平衡。自
安史之乱以来,“北门四军”兵力寡弱,新组建的左右神武军兵力也不强大,所谓“六军”遂成为装点天子门面的仪卫,除了能在政治斗争中发挥一些作用外,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斗力。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电影
仅展示部分内容
电视剧
仅展示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