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般都是大青石做成的,呈圆柱体,一头大,一头小,两头有磙眼。石磙是我们劳动人民祖先发明的一种脱粒农具,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场乡下打谷场上经常见到的一种石器农具。
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天气。天一明人们就开始摊场,他们把麦子厚厚地摊在场里,其间要不停地翻动,接受
太阳的暴晒。将近中午,摊场的回家吃饭,这时开始轧场。赶牲口的人,左手牵撇绳,右手执鞭,肩膀上挎一个
粪箕子,以便牛拉屎时用。他一声吆喝,牛拉着石磙,一遍遍,一圈圈,牛不紧不慢地走着,石磙紧跟其后,吱吱扭扭以示自己的存在。轧场是一个
圆周运动,赶牲口的人只是站在中间拉着撇绳挥挥鞭子就可以驱使牲口,只要他不停止,石磙就一直吱吱扭扭地叫下去。
一头
肉牛拉着
磙架,石磙慢慢压平坎坷,还有赶牛人扬鞭的影子,这样的画面是上个世纪我们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石磙滚动时吱呀吱呀的响声,叫人回想到那温馨的童年时代,那枯涩的岁月,还有那质朴的乡亲。
过去乡下人一般用石磙“轧谷”,后来有了电动的
脱粒机以后,石磙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石磙到成为文人墨客怀旧的物什;另外,乡下人以前修路或者修造禾场,是需要石磙来磙来砸来压的,用石磙来磙、砸、压过的地表会变得十分结实。如今,
青饲料收获机,
拖拉机,
压路机,脱粒机等等现代化的机械已经取代了石磙的作用,石磙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用处了,只能偶尔见到有人用石磙打打小场——那是收割机不便作业的零碎田块里收上来的稻麦。
不久的将来,也许有一天石磙会遭彻底淘汰,而曾经寄托过一代又一代人梦想和愿望的石磙声,就可能再也听不到了。但石磙的没落也显示了新事物替代旧事物、先进取代落后的规律,正说明我们这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2015年7月13日,河北文物部门近日在
临漳县杜村集乡高夹河村发现一古石磙,推测为汉代时期农民用作碾米的生产工具,距今已有2000余年。
石磙呈
圆台形,上底直径75厘米,下底直径80厘米,母线90厘米,重2000余斤,是解放前后一般石磙重量的4倍。石磙中心为铁轴,上底呈现六瓣花形状,下底呈现八角形且内套一莲花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