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齿龙又名,海豆蜥是种
楯齿龙目,化石是在1800年代早期到中期发现于
德国,由克莉斯汀·艾瑞克·赫尔曼·汪迈尔在1863年命名。化石年代在三叠纪的安尼西阶到拉丁阶时期。豆齿龙身长约1.3公尺(4呎)。
豆齿龙是种有厚重护甲的水中动物,主要以贝类为食,并以它强壮的颌部将食物从海床上拉出,并以牙齿压碎。豆齿龙的身体,尤其是护甲,被描述成类似乌龟的板状物。身体上方的
甲壳亚门有两部分构成。较大的一半保护豆齿龙的颈部到臀部,并平展开来,几乎包围了四肢。较小的部份保护臀部到尾巴基部。甲壳本身由六角型或圆形骨板构成。头颅骨呈心型且宽广。
到目前为止,豆齿龙属有三个已确认种:模式种C. rostratus、C. hildegardis、以及C. kuhnschneyderi。
楯齿龙生活在三叠纪(2.48亿至2.08亿年前),已有的化石记录表明,
龟类是在
楯齿龙目即将灭绝的时候才出现的。根据
甲壳亚门的有无,楯齿龙类可以分为两大支系,其中大部分种类都属于具有甲壳的一支,即豆齿龙类。
根据所在
地层特征和共生的动植物化石来推断,化石中的豆齿龙存活于中三叠纪。而之前,楯齿龙化石主要发现于
欧洲以及
中东和
北非的个别地点,完整的化石很少。本世纪初我国
贵州省晚三叠纪地层中也有少量发现,而这次发现的要比之早一百万年左右。
豆齿龙化石样子像现代的乌龟,身长快到2米,是一种龟龙。它背上甲壳由400多片放射状
六边形的小甲片组成,非常精致完美。进一步研究表明,它的
头骨枕部还有三枚大型椎状鳞,而以往发现的豆齿龙都没有或者只有一片椎状鳞。
一般人印象中的海怪,像
鱼龙目或
蛇颈龙属,都有尖利的牙齿,可以撕咬海洋中的动物。但豆齿龙的牙齿像一颗颗豆子,功能跟磨盘一样,可以磨破、压碎
软体动物门(类似现代的贝类和
腹足纲)坚硬的外壳。
这些独特的身体结构,有哪些奇特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这件标本对研究
楯齿龙目的系统发育及古地理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