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性施教
因性施教
因性施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考虑到男女两性的心理发展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旨在塑造和发展每个个体健康的性别心理特征,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理念强调根据不同性别在心理发展方面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背景
性别差异
在中国社会转型初期,教育心理学界便有人预测未来男女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将会缩小,双性化人格将成为主流。然而,双性化并非中性化,而是结合了男性和女性的优点的理想性别模式。相比之下,中性化被视为缺乏鲜明性别特征的一种情况。
双性化人格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人格双性化成为了青少年性别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国外已有尝试男女分班学习的做法,国内也出现了专收单一性别的学校。这些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基本策略
男女生心理差异的存在是由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提供了性别差异的基础,而环境因素对其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尽管每个孩子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但在良好环境下和正确教育下,能够充分发挥男女的优势,弥补弱势,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不仅应考虑年龄和个人差异,还应根据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扬长避短
因性施教和双性化教育并不冲突,后者是为了缩小两性人格差异。理想情况下,应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实施双性化教育。男女在情感表达、性格和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大脑优势半球的发展不平衡,证明了性别差异的重要性。忽略性别差异可能会导致性别认同偏差等问题。
具体措施
实施因性施教的关键在于消除性别偏见和歧视,尤其是“女不如男”的错误观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教育态度,对待男女学生公平,如平均分配班级职务。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男女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各自优势的发展和劣势的弥补。此外,教师应了解学生,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男女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因性教育。
教育改革
拯救男孩》一书揭示了当前男孩面临的困境,呼吁改变对男孩的态度,建立按性别施教的教育模式。作者孙云晓指出,男孩正面临被忽视的危机。专家李文道提出了四项具体建议,包括改变对男孩的态度、父亲成为榜样、母亲“放养”男孩、学校和家庭按性别施教。他强调,现代教育应是分性别教育,而非用对女孩的标准要求男孩。学校教育应探索分性别教学,提高男教师比例。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男女分班教学,如北京市的初中体育课分班教学和男子高中的设立。
参考资料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2024-11-20
基础教育需要因性施教.基础教育需要因性施教.2024-11-20
目录
概述
背景
性别差异
双性化人格
基本策略
扬长避短
具体措施
教育改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