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鳖(学名:Pelodiscus axenaria),俗称铁壳、灰壳,隶属于鳖科鳖属,由周工健等人于1991年首次发现并命名。其分布于中国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砂鳖体型与中华鳖相似,但个体较小,一般不超过500克。该物种已被列入原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附录Ⅱ。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等级。
砂鳖全身皮肤光滑,革质柔软,背部为黑褐色,
腹膜极薄,为黄白色,中下部常有一黑色斑块。成体砂鳖一般在重达150克时即可参与繁殖,极限体成熟个体可以达到600克。
砂鳖在原产地通常生活于砂石底质的溪流中,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对底砂(或瓦片、岩石等躲避物)的依赖程度非常高。饲养环境中,底砂厚度足够覆盖鳖全身,可选择饲养美鲶观赏鱼时所使用的圆粒细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粗糙砂石划伤鳖的腹部和四肢,减少外伤和细菌感染的风险,从而提高砂鳖在饲养初期的成活率。
野生砂鳖肌肉属于高蛋白和低脂肪食品,有较佳的食用口感、较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因而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其中,野生砂鳖肌肉所含
蛋白质质量优良,氨基酸种类齐全,
脂肪酸种类较多,且不
饱和脂肪酸、EPA、DHA及人体必需的9种常量与
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砂鳖裙边富含鲜味氨基酸,食用口感较佳,营养丰富。
砂鳖是一种三有保护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