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文物,1973年出土于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
舞蹈纹
软陶泥盆呈橙红色;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舞蹈纹彩陶盆通过简单的线条,将舞蹈姿态和画面构图进行融合,为
中原地区的原始社会舞蹈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图像。
舞蹈纹彩陶盆是第一件被发掘的
舞蹈纹盆,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是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存之一,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文物外观
参数
舞蹈纹
软陶泥盆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呈橙红色;敛口,唇向外卷,上腹部微鼓,下腹部内收,呈小平底。
造型
纹饰
舞蹈纹彩陶盆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
出土发掘
1973年秋天,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墓地发掘甲区第20号
汉墓时,在墓道西侧清理了一座被严重破坏的马家窑类型墓葬,编号M384,在出土的文物当中,发现了内壁绘有“舞蹈”花纹的
软陶泥盆。
文物鉴赏
舞蹈纹彩陶盆的器形比较大,舞蹈纹彩陶盆中所绘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人物辫发一式垂于头部左侧,尾饰模拟动物的尾巴,一式甩向右侧,面向一致,动作步伐整齐划一,向左顺时针旋转而舞,动作和谐。
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的样子。每组舞人两边有五或七八条内弧线纹相隔,中间有一条斜行的柳叶形宽带纹,唇彩三组,以钩叶圆点纹为中心,证明当时人在从事狩猎(尾饰可证明)的同时已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三组舞人绕盆一周形成圆圈,脚下的平行弦纹,像是荡漾的水波,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
文物价值
舞蹈纹
软陶泥盆是第一件被发掘的
舞蹈纹盆,距今约4100年到5200年,属
新石器时代文物,是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存,属国家一级文物。
文化价值
舞蹈纹彩陶盆的出土,一是证明此前认为的马家窑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居址,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墓地的认识是错误的;二是舞蹈纹彩陶盆的图案基本完成,成为研究史前时期舞蹈的唯一资料。
舞蹈纹
软陶泥盆通过彩陶盆上的舞蹈图像再现了社会生产活动、宗教祭祀活动、巫术仪式活动、图腾崇拜活动等物质和精神内涵,是先民们从发现艺术、感受艺术到创造艺术的一次重要认知,充分展现了原始舞蹈的艺术形态,展现了远古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对于艺术创造的热情,为当代提供了强有力的史料和实例支撑,促进了舞蹈艺术和彩
陶艺术的蓬勃发展。
审美价值
舞蹈纹彩陶盆在古时被当作置水的容器来使用,具有实用属性,它的造型设计和纹饰图案虽然简单,但是线条细腻流畅,用简单的手法勾勒出舞蹈人物的外在特征,通过线与线的碰撞和结合描绘出当时的生活场景和舞蹈画面。舞蹈图案的人物造型、动作一致,富有节律性,是对于“重复”这一简单元素的多次运用,同时左右两人挥舞的手臂又具有中国传统美学上“对称”的特点。舞蹈纹
软陶泥盆将舞蹈姿态和画面构图进行融合,将一幅动态的舞蹈场景在静态的彩陶盆中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影响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的同时,也为当代陶瓷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了示范。
精神价值
舞蹈纹彩陶盆造型规整匀称,线条鲜明流畅,彩绘图案优美端庄,体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界中“和谐统一”的理解。从彩陶盆的舞蹈图像和纹饰图案中可以看出人们不仅有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还包含着对精神世界的渴望,通过对自然事物和劳动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将自己的能动意识体现在固态的彩陶器物上,以此来表达白身丰富的主观情感。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价值,是古代和当代中国精神内涵一脉相承的表现。
相关研究
舞蹈纹彩陶盆关于
舞蹈内容说法较多,有认为是远古时期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舞,也有认为是氏族成员装扮成氏族的图腾兽在进行图腾舞蹈,舞蹈者头上及身下的饰物,是人们为象征某种动物而戴的头饰和尾饰;更有认为是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丰收的仪礼舞等。一般认为舞蹈图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
常任侠先生在《舞蹈》1978年第3期发表的《从彩陶盆上的原始舞乐》一文中认为舞蹈者是裸体,而又在后来的《东方艺术丛谈》中认为舞者披着兽皮,这一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为与大通舞蹈盆同时出土的物品中有骨纺轮,说明当时的史前先民很可能已经有了纺织技术。
舞蹈人物下腹部体侧一短斜道有衣尾说、有兽尾说,也有男根说,现在基本上认同兽尾说。每组舞蹈队伍两侧舞者的外侧手臂都画成两道,即外侧两人没有被牵的手,画成分叉,表示空着的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而产生的美学效应,是当时画工表现人物连续动作的特殊手法。整个画面看似静止,却似乎能够感觉到那种有节奏的舞动。正是因为注重动态,才会刻意描绘,力图强调在甩动。
衍生物品
根据舞蹈纹彩陶盆图案研发的文创产品有舞蹈纹回形针、直尺、胸针、桌旗等,这些衍生物品以“文化+创意+生活”的形式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是古遗存与新时代链接的桥梁,以古遗存的形象融入新时代的生活中。
馆藏与展出
舞蹈纹彩陶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文物评价
舞蹈纹彩陶盆处于艺术瑰宝
新石器时代,沉睡了五千多年,出土后第一次让世人看到了五千年前远古先民乐舞的直观形象。时光是流动的,静止的
舞蹈纹盆却给后人留下古代先民美好的瞬间,这一文明的符号形成鲜活的流动画面,成为人类永久记忆的名片。(
青海省科协 评)
舞蹈纹彩陶盆是远古时代的
现实主义佳作,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青海日报 评)
马家窑
软陶泥纹饰丰富,有漩涡纹、
摩尔纹、折线纹、鱼鸟纹等,但人形纹较少见。舞蹈纹
软陶泥盆再现了
黄河先民的物质生活场景,反映同劳动、共享用、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它的出现,本质上是农业化带来的定居聚落、稳定社会关系以及生产力解放,促成了精神世界繁荣。(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侯光良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