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刚(1932年9月3日—2022年10月23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建筑专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建筑设计大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1950年彭一刚考入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1952年随校调整到
北京交通大学,再调整入
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1953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得
梁思成建筑奖和中国建筑教育奖等建筑界最高奖项。
2022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彭一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
天津市逝世,享年90岁。
1952年,由于全国院系调整,彭一刚随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先调整到
北京交通大学(200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之后再次调整入
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
建筑学专业。
1989年,彭一刚的名字被
美国ABI(Amerir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收入世界名人录。
2022年10月23日,彭一刚因病医治无效在
天津市逝世,享年90岁。告别仪式于2022年10月25日上午9时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
彭一刚在建筑美学方面的研究涵盖了
古典主义建筑构图、现代建筑空间组合规律以至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等多个领域。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古代造园艺术及民居、聚落的形态和景观,运用了当代空间理论及艺术心理学等科学方法。彭一刚的研究成果不仅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美学思想,而且与
中原地区当代建筑创作实践紧密相连。
截至2011年9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撰写专著6部,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
二等奖,其中
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获国家教委优秀建筑
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二等奖,全国优秀建筑铜奖。
彭一刚认为建筑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勇于创新和发展。他强调建筑创作要结合激情、才思和技巧,这三者是建筑创作的三要素。他将这一教学理念贯穿于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追求新知和创作欲望,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构图和创作技巧。这样,当你再进行创作时,就可以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多姿多彩的构思,从而创造出匠心独具、富有诗意的作品。
中国建筑学会评价彭一刚设计的山东甲午海战馆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和建筑界赞誉。(中国建筑学会评)
中国中央电视台指出,彭一刚多年来致力于建筑理论研究和建筑创作实践,特别是在建筑美学、空间构图理论、
建筑设计方法论、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中国中央电视台评)
2011年9月16日,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为庆贺彭一刚院士80寿辰,在1895天大建筑创意大厦10层专门设置了彭一刚院士工作室。
彭一刚的著作包括《
建筑空间组合论》《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创意与表现》《建筑师笔下的人物素描》等,对
建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