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存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
1964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简介
一直从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基础理论、煤炭自燃火灾灾害防治、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矿山动力灾害防治和稀缺炼焦煤资源保护与开采以及电厂烟气封存理论与技术。
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与安全管理方面,系统研究了安全事件的孕育、发展、形成过程中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相互作用形成的广义结构与特定结构以及结构之间的演化规律。
在矿井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方面,主持及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及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率领团队长期工作在实验室、奔波于现场,重点研究煤矿自燃火灾预防理论与技术。根据煤氧化自燃形成的特点,率先应用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理论对煤自燃的发生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基于量子化学的煤自燃理论,建立了煤自燃难易的判定、自燃火灾预测预报、煤阻化改性、采空区隔氧惰化等一整套防灭火技术体系,并根据煤在极限低氧(O\u003c7%)条件下不发生自燃的特性,采用立体注惰气(N、CO和烟气等)技术,结合封堵措施,有效消除治理区域的自燃危险性。基于防灾减排的理念,首次在同煤塔山矿开展了利用坑口电厂烟气代替氮气预防采空区自燃和碳封存并举的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EI、ISTP收录22篇,出版专著《煤自燃量子化学理论》,授权发明专利4项。
在矿井瓦斯灾害防治及瓦斯综合利用方面,主持及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5项。根据场论知识,创立了煤层瓦斯场理论,其内涵为:瓦斯场是由瓦斯激发的能够驱动瓦斯运移的并随时间与空间发生变化的一种场,煤岩介质中存在瓦斯便存在瓦斯场,通过研究瓦斯场可确定瓦斯在瓦斯场中的运移规律,并应用建立的低渗透煤层气水两相流流固耦合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煤层瓦斯场理论建立了优化钻孔参数函数方程,并优化了抽采钻孔布置参数。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在矿山动力灾害防治方面,建立了单元结构控制理论,其理论核心为:在耦合应力分布场中研究单元以及单元之间随采动引起的煤岩体空间结构应变、应力的演变规律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单元结构控制理论与传统的围岩力学控制理论相结合,为大同矿区石炭系千万吨矿井建设开拓部署、采煤方法选择、巷道支护参数确定、支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稀缺炼焦煤资源保护与开采方面,建立了稀缺炼焦煤保护与高回收理论,其理论核心是:炼焦煤作为稀缺煤炭资源,在科学控制产能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回收率,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以该理论为指导,开发了稀缺炼焦煤高回采率开采新技术与炼焦煤难选煤种高回收率洗选新技术,最大程度避免资源丢失及浪费。
人物经历
现任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和矿井火灾专业委员会委员。
荣誉
2018年6月,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0年5月12日,入选全国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
主要成就
1、2006年获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总局第三届生产科技成果二等奖——“薄基岩浅埋煤层自然发火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
2、2007年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大同煤的自然发火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
3、2007年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煤炭自燃理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4、200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煤炭自燃理论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5、2009年入选辽宁省第五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6、2010年被聘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现场技术支撑组专家;
7、2011年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同矿区侏罗系近距离多层采空区下防灭火安全开采理论与技术”;
8、2011-2014年被聘为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防灭火专家委员会委员;
9、201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大同矿区复杂开采条件煤炭自燃火灾防治关键技术”;
10、201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1、2013年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瓦斯分源立体抽采及综合利用一体化关键技术”;
12、2013年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瓦斯分源立体抽采及综合利用一体化关键技术”;
13、2014年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稀缺炼焦煤资源保护性开采及高回收关键技术”;
14、2014年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目录
概述
简介
人物经历
荣誉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