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中国公民。该奖项自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颁发23次,获奖者包括
华罗庚、
吴文俊、钱学森等知名科学家。然而,由于该奖项的评选严格性,在历史上多次空缺,比如2010年、2011年和2012年。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的铁基超导研究打破了空缺局面。时隔11年,2017年度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双响”——唐本忠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诱导发光”和李家洋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双双折桂。这两项研究分别在发光材料和农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从1987年起,国家决定设立三大国家级奖励,即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和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从2000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5年中有9次空缺。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该奖项的把关极严,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并没有那么多高水平的成果配得上这一奖项。如果是后者,就值得人们焦虑和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