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评论
北大中国新诗研究所编写的图书
《新诗评论》是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于2007年11月1日出版的一本书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关于新诗的评论和研究,旨在探讨新诗的发展和变革。
内容提要
江克平的《从“运动”到“活动”:诗朗诵在当前中国的价值》一文便是对某种“诗歌现实”的“探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从社会生活中较为中心的位置被抛至边缘。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大众文化的兴起,新诗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诸多压力之下,往往会有新诗独立或相对独立于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之类的意识和说法出现。但近些年,新诗呈现出某种“热闹”之势,表现之一即是诗歌朗诵等活动的频繁开展。此文在对“诗歌朗诵”做了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掘“诗歌朗诵”这一形式潜在的历史情境,并从朗诵活动与文化经济之种种关联入手,以“运动”和“活动”这两种方式的差异,揭示出随着社会这转型,国家意识形态作用于新诗之方式的转变。
程光炜的《诗歌研究的“历史感”》可称作一次对内心困惑的质询,何谓诗歌研究中的“历史感”?由于历史“预设”、地域和诗歌观念的差异、写作上的分寸感、历史存在和历史化的矛盾……诸多因素的参与及争辩,“历史感”因而变得可疑且充满歧义,程先生从自身研究中提出疑问并给予适度的阐发。林庚先生自去岁10月离世,燕南国“那一方心灵的净土”从此空寂,为怀念这位“永远像婴儿一般”的诗人,孙玉石先生主持编辑了“林庚纪念专辑”,辑录了林庚先生的集外佚诗,其中《林庚集外佚诗20首》由孙先生辑佚——今日我还记得孙先生展示所辑佚诗并讲解《井水》诗时的兴奋之感。
朱英诞先生写诗始自1928年,终于1983年离世,这一经历造就了其迷人之处,不仅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废名林庚沈启无、南星诸师友致力于新诗的探索,亦在建国后30年间,不为时俗所易,如隐士般写作不辍,其诗文风姿遗有民国之余韵,或曰“现代文学之活化石,也。本期“朱英诞专辑”由陈均主持编辑,辑录朱英诞批评、随笔共31篇,由佚文、遗稿两种构成,其中谈及周作人、林庚、废名及三四十年代之北平市颇有“味道”。愿诸君一识朱诗人!
蔡其矫先生于今年1月离世,对于这位“寂寞的诗人”,王光明赞道“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诗人!青春永驻的诗人!”因为蔡其矫是“少有的主动从当代中国诗歌体制中出走的诗人”,所以既是“他寂寞的根源”,也“成就他独特诗风”,王先生从独立精神和“唯美主义,两方面阐释了蔡其矫之于当代中国诗歌的意义。
“文本细读”栏在本期重新恢复,江弱水的《起于愉悦而终于睿智——对两首小诗的激赏》一文在研讨会上曾引“有趣”的反应,并就诗歌细读的陈旧套路和疲软状态提示了“林间的另一条路”。张桃洲的《存在的几副面孔》为对臧棣《入梅丛书》一诗的长篇解读,在前一段时间,臧棣的“协会”与“丛书”系列组诗颇引人瞩目,此文虽然题目颇为伪哲学化,但解读却是细致而感性,并将问题落至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这也揭示了臧棣与“90年代诗歌”之间紧密且富于弹性之关联。
“诗人谈诗”栏首度开张,萧开愚的诗学随笔视野开阖,笔致纵横,所讲述之诸问题,强烈、生动,不拘于成法,文若其诗,亦值得一再捧读。
目录
观察与言论
从“运动”到“活动”:诗朗诵在当前中国的价值
诗歌研究的“历史感”
互联网上的中国台湾新诗版图
林庚纪念专辑
林庚集外佚诗20首
林庚佚诗三首
林庚信及诗
朱英诞专辑
朱英诞文章选辑
朱英诞小识——“朱英诞文章选辑”辑校札记
废名圈、晚唐诗及另类现代性——从朱英诞谈中国新诗中的“传统与现代”
诗人研究
蔡其矫与当代中国诗歌
女性意识及个人的心灵词源——翟永明诗歌论
问题与事件
重新探掘新诗批评的活力与效力——从臧棣林贤治的反驳说开去
文本细读
起于愉悦而终于睿智——对两首小诗的激赏
存在的几副面孔——从《人梅丛书》看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
诗人谈诗
诗论三篇
本辑作者简介
编后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提要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