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
直接说明事理等的文章
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文相区别的。
“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广义地说,论说文所回答的问题是无所不包的,大至宇宙天地、社会人生;小至一事一物、一言一行,任何问题都可以“论”,都可以“说”。
问题归纳
若把问题归纳一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是什么?──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
怎么办?──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
但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回答什么问题又是有特定针对性的,因而论说“友谊”的话题,可以从友谊的“类别和性质”去谈,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从“原因和目的”的方面去谈,回答“为什么”需要友谊的问题;还可以从“方法和途径”的方面去谈,回答“怎么办”才能获得友谊的问题。虽然纵观历史,俯看全球,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会存在,但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这样的人:他既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也不懂得人为什么需要友谊,更不了解获得友谊的方法和途径。而我们要写一篇短文,不可能面对“全人类”,只能面对有限的读者对象。
举例
假如我们要写一篇《论“友谊”》的文章,就没有必要对三方面的问题逐一回答。如果你所针对的对象勿以“酒肉之交”、“哥儿们义气”为友谊,你就来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果你所针对的对象性格孤僻、内向,喜欢独往独来,你就不妨谈谈友谊的价值;如果你所针对的对象渴望友谊而不得,为此伤心苦恼,你就来回答一个“怎么办”才能获得友谊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论说文(特别是千字文)都只回答(或主要回答)一两方面的问题。
答疑解难
要使人懂,使人信,甚至要使人行──照着去做,所以必须讲究科学性,阐述的必须是真理。不懂装懂,信口胡说不行;强词夺理,散布谬论,更不行。但掌握了科学的知识,手里有了真理,也不见得就能“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这里还需要学会论说的方法和技巧。论说的基该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这差不多人人皆知,但事实要“摆”得有力量,道理要“讲”得透彻,并不容易。就说“摆事实”吧,“摆”什么样的事实?这是“质”的问题,这得看你手里有多少事实供自己挑选,还得看你是不是能够选出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摆”多少事实?这是“量”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最恰当的“量”是要能“覆盖”住自己论题所涉及的范围。还有,事实怎么摆?这是“法”的问题,这里主要是要能使事实和自己的观点相吻合。同样一个事实,哪一点说,哪一点不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看观点的需要。否则,即使事实是真实的,也不会有说服力。再说“讲道理”,这是中学生论说文中最薄弱的环节。所谓“讲道理”,说到底是分析事物之间(或一个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诸如“物质和精神”、“现象和本质”、“局部和整体”、“偶然和必然”、“原因(条件)和结果”、“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等等。要从文章的需要出发,该分析哪一种关系就分析哪一种关系,只要这分析是科学的,就会被多数人接受。
语言
论说文的语言,也是为宣传科学和真理服务的,为“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服务的。因而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判断、每一个推理都要准确,都要合乎逻辑。准确了,才能“鲜明”,也才能做到“生动”。除了“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有打比方、做比较、引言论等方法。除了论说的方法和技巧之外,还有章法结构问题。多种多样的论说方法,多种多样的章法结构,是保证科学和真理“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的重要条件
体式
体式,是同一体裁文章的不同样式。就论说文而言,就有社论、宣言、声明、报告、演讲、评论、按语、杂感、学术论文、科普论文等等。它们都具有论说文的一般特点,但在内容章法、行款格式上又各有其特殊性。在中学阶段,要重点学习如下三类体式:阐释体、评论体、引申体。这三种体式,既考虑到论说文本身的特点,又照顾到中学生论说文训练的实际。
阐释体
是按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的文章。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人民服务》、鲁迅的《拿来主义》等,都属于这一体式。在中学生的作文训练和检测中,基本的形式是命题作文。所给的标题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概念,如“说‘小’”“水滴与大海”“教师·家长·学生”;也可以是一个判断,如“近墨者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可以是一个问题,如“失败,意味着什么?”。不管是概念性标题,还是判断性、设疑性标题,写作者的任务都是对所给定的对象进行阐释。
评论体
这是对特定事物特定言行进行评价的文章。一般人写评论,是有感而发;中学生作文训练或检测则是限定材料,即时生意。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褒功扬善,贬过弃丑;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上述两种情况的共同点就是都紧密地为现实服务。一篇评论体论说文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评论对象交代得清楚(当然不必嗦,而是根据评论的需要突出重点和要点),自己观点正确、态度鲜明,对事物的分析入情入理,不牵强附会。至于文章的具体组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都可以。
因为对象的不同,评论又分出了种种名目:思想评论、文学评论、体育评论等等。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重点要掌握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法。评价一种言行思想或一篇(部)文艺作品,如果赞成,说它好,怎么把这“好”说出来?如果不赞成,说它不好,又怎么把这“不好”说出来?除了认真审题,理清思路外,在论证方法上也要注意灵活变化。思想评论,常用释义正名法(把有关名词、概念的外延、内涵解释清楚)、揭示实质法(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把问题的实质揭示出来)、立标衡定法(拿出公认的标准来衡量所评价对象,合则好,不合则不好,属理证一类)、推因论果法(说明或推断评论对象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结果,也属理证一类)、比较异同法(即类比法、对比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等等。如果是反驳错误的言论,还常用引申归谬法(按照对方的说法推导出显然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它的错误)。文学评论,也常用立标衡定、推因论果、比较异同等方法,此外还有读者印证法(以读者的感受证明作品的优劣得失,属例证法一类)、述评合一法(寓评价于复述作品内容之中,也是例证法一类)、剖析内涵法(把作品的底蕴挖掘出来,阐释清楚,也属例证法一类)、带入意境法(用描绘的方法把作品中的意境展现出来,把其他读者带进意境中去。这是文学鉴赏的常用方法,一般评论偶尔也用,也属例证法一类)等。
引申体
就是狭义的“读后感”。这也是根据特定的材料写成的论说文,但与“评论”不同。上面已经说过,评论,重点是对特定事物的分析、评价,指明优劣得失,分析前因后果,总结经验教训,表明自己或支持或反对、或赞美或贬抑的态度。引申体论说文则主要不是对特定对象的分析、评价,而只是把材料作为一个引子,借题发挥,“引申”出某种道理、某种规律或者某种主张,再联系实际展开论述,重点在“联系实际”。它不是通过“评价”指导实践,而是通过“引申”启发读者。在体式方面,主要是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具体说有三点:一是所读材料在文中的地位。它首先是“引子”,是引发出文章论点的依据;同时它又是一个特殊的论据,它是用以证明论点的“第一”论据。因此,文章中必须把所读材料交代清楚。有的同学不注意这一点,根本不交代或交代不清,这就使自己的论点失去了依托,同时也丧失了一个重要论据。二是交代所读材料的技巧。原材料不管详略,最好都不要“照抄”,而要根据自己论点的需要,选择、调整,使它和自己的“感想”对口、衔接,材料复述完了,“感想”应能水到渠成地引发出来。三是对所读材料的照应。它既是“引子”,又是“特殊”论据,在整个论证过程中,要“时时”提到它,至少在结尾时要照应一回。有的同学完成“引发”任务之后就把所读材料弃置一边,终篇不再提及,这就给人一种文气隔断之感。至于“读后感”之感如何针对现实,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发表“这样”的感想,只能从实际的“需要”中去找答案。而如果真的有一篇“读后感”是没有现实针对性的,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问题归纳
举例
答疑解难
语言
体式
阐释体
评论体
引申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