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晒盐是指通过一系列工艺,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得到
海盐。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传统方法为“盐田法”。海水晒盐的加强蒸发方法与液体蒸发技术有关。
以往的海水蒸发晒盐,均采用平面蒸发的方法,盐水与流动着的水汽未饱和的空气的接触面积限于盐田的平面面积,而该发明以盐水在一定高度上洒下,或盐水在一定压力下且在一定高度上喷洒的办法,立体式地扩大了盐水溶液与流动着的水汽未饱和的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大了蒸发面积,加强蒸发,缩短蒸发周期而提高盐水的蒸发效率。
盐田一般分成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
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可从中提取多种
化工原料。
古代我国沿海居民利用海水制食盐,把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其达到饱和,进一步使食盐结晶出来。这种方法在
化学上称为蒸发结晶。
盐田通常分为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或海水地下
卤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在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
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也称“
盐卤”),可从中提取多重
化工原料。
海盐,最原始的制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经过十数世纪的实践改进,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为淋卤煎煮。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是谁最先发明、采用海水滩晒
制盐呢?正是无棣碣石山附近的盐民。据明代学者
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 . 作咸第五》记载:“
海丰县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
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这段记载中的“海丰”就是指明代
山东省的“
无棣县”。“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左传。嬉公四年》,明初,因避
朱棣“朱棣”之讳,改名“海丰”,1914年又恢复无棣之名。其中的“解盐”系指山西解州之
运城盐湖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居当时国内之首,属“贡盐”之列。无棣滩晒的
海盐质量与解州贡盐相同,无棣
制盐水平可见一斑。
至于无棣”,据《
管子》载:“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
全本史记》载:“
姜子牙至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由此
无棣县盐业日盛,西汉时渤海郡置盐官。
魏晋时盐民在
碣石上修建
盐神庙(亦称“盐神祠”),因此碣石山又俗称之为“
盐山县”。 《魏书.地形》由此“盐山神祠”的记载。《盐山县志 》P108 :“隋开皇18年(598),以县境东南近海处有一座山名盐山,以山名改
高城县为盐山县。盐山(今山东无棣县境内大山),古称碣石山,
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有盐神庙,魏晋时称盐山。”
孛儿只斤·窝阔台二年至元世祖二十三年(1320—1378)在碣石山北境
鬲津河沿岸建有
海丰县、海润、海盈三处盐场。明初海润、海盈有煎有晒,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丰场率先易煎为晒,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传统
制盐旧工艺,被
无棣县人发明的新工艺所代替,使制
盐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无棣人对盐业生产的贡献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