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远,1972年11月出生于安徽合肥市,祖籍江苏省丹阳市,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
任远先后获得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学士学位、人口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2000年,任远在英国阿伯丁大学社会学系作为访问研究员。2002年,任远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助理。2006年,任远获得教授职称。2007年至2011年,任远担任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职务。2014年,任远先后出版了《
社会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塑中国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两部作品。2022年1月,任远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探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人才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关系。2024年,任远著作的《生育政策转变:从“降低生育率”到“生育服务支持”》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任远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和社会发展、老龄化研究、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等。任远曾获得包括国家人口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学术奖励,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选的“上海社科新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选的“中国十大青年人口学家”等学术荣誉。
人物经历
1993年,任远于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继续在该校攻读经济学专业后于1996年硕士毕业。1999年,任远获得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并选择留校任教。2000年至2001年,任远在英国阿伯丁大学社会学系作为访问研究员。2001年,任远获得副教授职称,次年,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助理。2004年,任远担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分党委副书记一职。2006年,任远获得教授职称。同年,任远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东亚发展研究所。2007年至2011年,任远担任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职务。
2014年,任远先后出版了《
社会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塑中国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两部作品。2019年任远在期刊《南京社会科学》发表了论文《转向一种适应性的人口政策》。次年,任远出版了作品《人口论衡:大国发展的探索》。2022年1月,任远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探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人才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关系。2024年,任远著作的《生育政策转变:从“降低生育率”到“生育服务支持”》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要成就
任远主要的研究领域为人口与城市发展,在人口和社会、家庭发展、老龄化研究、中国城市化、移民和发展、城市群与区域发展、亚洲城市化、城市问题与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等几个密切关联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任远负责和参与的省部级研究课题、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30余项,完成专著和编著4部,在国际刊物和国际学术著作中发表论文2篇,参与著作编写及在国内权威和核心刊物中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包括国家人口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学术奖励。
科研项目
截至2020年8月任远进行中的主要科研项目包括:“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市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家庭为中心的迁移和福利政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兴技术对上海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影响和对策研究”(上海市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等等。
主要论文与著作
出版著作
以上资料参考
主要论文
以上资料参考
社会任职
截至2020年8月,以上资料参考
人才培养
任远开设了本科课程:《人口社会学》《人口分析》以及研究生课程(硕士/博士):《人口社会学》《人口问题和社会政策》。
获得荣誉
以上资料参考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或迎小幅反弹”的消息,让人口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任远在接受采访时针对该话题表示,从我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看,“处于长期趋势性的人口负增长已是定局,但不排除在若干年份中会出现一些波动。”他认为:“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可能会出现反弹,这一点可以从2023年我国结婚人数的增长上看出来。”每年的结婚人数是第二年出生人口数量有效的参考指标。据民政部统计,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768.0万对,较上一年增长12.36%。任远同时表示,考虑到当前我国每年的死亡人口数量仍在增长,因此2024年总人口数出现正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针对不孕不育的情况,任远建议:“我们的卫生和健康政策需要加强辅助生殖医疗服务,提升辅助生殖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水平,从而满足大龄人口的生育需求。”
针对“不想生”的思想观念任远表示,需要构造更加幸福和繁荣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带动以生命和情感为基础的生育文化建设,并因此提高人们对生育孩子的动机和意愿;针对“不敢生”的行为决策,需要通过完善生育配套的社会政策,来减少对生育的经济限制、社会限制和制度限制,提高家庭生活福祉,形成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针对“不能生”的生育实现,需要通过生育力的保存和支持,帮助女性和男性实现未能满足的怀孕和生育,以及实现高质量的怀孕和生育。
参考资料
任远.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