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往世书》(Bhāgavata Purāṇa),又称《圣博伽梵往世书》《圣博伽梵往世大往世书》是
印度教十八大往世书(摩诃往世书)之一,成书约在公元前几十年到公元10世纪期间内。往世书的形式模仿史诗,主体是诗,也有散文,采用对话格式。全书分为12篇,共约18000颂。主要描述
毗湿奴10次下凡救世的故事。
《薄伽梵往世书》是在现代流行最广的往世书。其中歌颂大神毗湿奴(遍入天)化身黑天的部分,常单独流传。全书分为12篇,共约18000颂。主要描述毗湿奴10次下凡救世的事迹,他化身为鱼、为猪、为半人半狮怪物,或为《
罗摩衍那》中的罗摩,或为《
摩诃婆罗多》中的英雄黑天,甚至化为佛教的教祖佛陀。第10篇描写黑天的故事,也见于《诃利世系》和《
毗湿奴往世书》,显然是由民间传说加工而成,同书中其他部分也显得比较出色。它着重叙述黑天在幼年时所受的磨难和他的反抗,他最后杀死囚禁自己的父亲、屠杀婴儿的凶暴国王,写出了一个反抗暴君的牧童形象,同时也写了牧童与牧女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尽管它是以颂神的口吻宣传神奇的事迹,仍然透露出古代
印度乡村的生活气息,多少表达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朴素思想感情。这篇长诗是
梵语古典文学的杰作之一,通过各种现代语言的翻译和改写,流传在印度以及世界各地。
《博伽梵往世书》是
毗湿奴教的一个核心文本,提倡对奎师那(毗湿奴的一个化身)的博爱(奉爱),融合了阿底·商罗的
二元论(
一元论)哲学、
罗摩奴阇的限定一元论和马德瓦的二元论的主题。文本提供了一种宗教(
达摩),它与吠陀教竞争,在其中,博爱最终导致自知、救赎(莫克沙)和极乐。然而,《博伽梵往世书》断言,奎师那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与吠陀经相同,而这就是将世界从邪恶势力中拯救出来的东西。一些奎师那教派经常引用一个经常被引用的诗节(1.3.40)来断言文本本身是以文学形式存在的奎师那。
《博伽梵往世书》由十二个斯坎达或诗篇组成,包含 335
章和 18,000 节经文。第十卷,约有 4,000 节经文,是最受欢迎和研究最广泛的。它是第一本被翻译成
欧洲语言的往世书,因为法语翻译的
泰米尔语版本于 1788 年出现,并在殖民时代向许多欧洲人介绍了
印度教和 18 世纪的印度文化。《博伽梵往世书》讨论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宇宙学、
天文学、谱系学、地理学、传奇、音乐、舞蹈、瑜伽和文化。
“博伽梵”(或“博伽梵谭”或“博伽梵”,
梵语 भागवत)意为“
毗湿奴的追随者或崇拜者”。“博伽梵”(梵语 भगवन्)意为“至尊者”、“上帝”或“主”。在这部经文中,奎师那——至高无上的超然原始人格神,毗湿奴的化身——直接称为“博伽梵”。“布拉纳”(梵语 पुराण)意为“古老的”或“旧的”(或“古老的传统历史”)。它在以下意义上也意味着“完整”和“完成”:普拉纳“使吠陀经完整”。“摩诃”(梵语 महत्)意为“伟大”、“庞大”或“广阔”。“圣”(
梵语 श्रीमत्)意为“光芒四射”、“神圣”、“辉煌”或“荣耀”,是一个尊贵的宗教头衔。“圣”(梵语 श्री)意为“财富”。拉克希米——财富女神和
毗湿奴/奎师那的妻子——也被称为“圣”。“狂”(梵语 मत्)意为“宗教”或“信仰”。那些拥有丰富(“圣”)宗教(“狂”)的人可以获得“光芒四射”、“神圣”、“辉煌”或“荣耀”(“圣”)的头衔。
根据 Hariprasad Gangashankar Shastri 的说法,现存最古老的手稿可追溯到公元 1124-25 年,保存在
瓦拉纳西的萨姆普纳南达梵语维施瓦维迪亚拉亚。《博伽梵往世书》的翻译常用手稿是《巴赫瓦塔玛哈普拉纳姆》,这是凯姆拉吉·施里·克里希达斯手稿的再版。关于普拉纳手稿中的差异,学者格雷戈里·贝利博士说:“[重要的是] 同一普拉纳的不同手稿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在
印度不同地区的手稿之间……这种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普拉纳是 Doniger 所说的‘流动文本’(Doniger 1991,31)。固定形式 [普拉纳特征] 和看似无限多的内容相结合,使普拉纳能够成为一系列文化立场的交流媒介……[普拉纳]的原创性观念主要是西方的,它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普拉纳继续存在的口头流派中,这种原创性既不被提倡也不被认可。与印度的大多数文化创作一样,普拉纳的功能是重新处理和评论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