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是北起
通州区南至天津三岔口,全长148千米的一段运河河道。北运河北接通惠河,南接南运河,是一段利用潮白河的下游开挖而成的人工河道。北运河汇浑、榆、白河之水,又名潞河、白河、自在河、白遂河等。
北运河是在天然河道的基础上开凿的,这段河道在
西汉以前被称为沽水,东汉至
东晋时被称为潞水,
南北朝时被称为潞河。
明朝的北运河包括通州至
临清市的今北运河和南运河。
清代的北运河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
漕运河道,也是当地的防洪河道。清乾隆年间,为了使北运河保持畅通,不仅多次
疏浚北运河河道,还曾疏通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河道。民国时期,只对少数河段进行过局部、小规模的整修。1935年,水利专家
汪胡桢在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实地勘察时发现,
通州区至天津的北运河“淤浅之处甚多,致航业衰败殊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大运河进行全面勘察,陆续修建、改建和维护了各种闸、坝和北运河堤岸。改革开放后,北运河的治理政策从“排涝为主”转变为“排蓄并重,以蓄代排,建立自备水源体系”,政府对河道堤坝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加筑了砌石
防浪墙。
1973年7月31日,中共北京市委农林组批复成立北运河管理处,主要负责从
昌平区沙河闸以下温榆河和北京境内北运河及其两条河道上主要建筑物的管理、使用、维护工作。同年8月25日,北运河管理处在通县北关闸院内正式开始办公。之后,职责逐步扩展到负责北运河、温榆河、运潮减河、通惠河、镜河等110公里河道管理及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洪水调度等工作,承担北运河流域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对4个区属河道管理段(中心)给予业务指导。201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
雄安新区两座新城,作为北京新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北京东部
通州区的北运河沿线,随着河湖治理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北运河管理处又增添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文化传承及北运河通航保障等工作任务。
北运河历经3个朝代、7个多世纪的不停修浚,体现出作为国家工程的大运河体系自古以来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家还设置了专门维修运河的官员与体系,形成了固定的运河维护与管理制度,以保障运河
漕运的顺利进行。这种持续的、系统的大运河维护和管理,有力地见证了漕运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与制度。
名称由来
北运河位于海河流域北部,其上游为温榆河,北运河从通州北关闸蜿蜒向南,于天津三岔口汇入海河,河段纵比降约0.17%,曾称沽水、潞水、白河,至明代多称运粮河,
清朝雍正四年(1726)改称北运河。
北运河是在天然河道的基础上开凿的,这段河道在
西汉以前被称为沽水,
东汉至
东晋时被称为潞水,
南北朝时被称为潞河,
明朝是白河的下游河段。明朝的北运河包括
通州区至
临清市的今北运河和南运河。北运河和南运河都是卫河的一部分,而卫河则是在
东汉末年曹操所开的白沟、
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基础之上,经过
宋朝和
金朝的修整而形成的。自
清朝顺治九年(1652)朝廷设北河都水分司开始,北运河与南运河的名称才相对固定下来:通州至天津段被称为北运河;而天津至临清段被称作南运河。
历史沿革
北运河始建于
金朝泰和五年(1205),以历史上的潞河为基础开凿,由三岔口北上至通州。13世纪末(元代前期)开挖通惠河,将酒运的航道向北延伸至大都(今北京),使漕运航船能直抵大都,促使北运河的航运业在元代兴盛一时。13世纪末至14世纪(元代时期、明初),大运河内河漕运与海上漕运均经过北运河。15—19世纪〔明清两代)北运河主要承担内河漕运的功能。
北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三国时期。公元204年,
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攻打
邺城遗址(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为了运输军用物资,曹操命士卒在淇水入卫河处开凿白沟,从而建立了沟通黄河、海河的运河水道。之后曹操又先后开凿了平虏渠和泉州渠。泉州渠的起点潞河是古代沽河下游的别称,今天的白河在
通州区到天津入海河之间的河段就是潞河,也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的北运河。
北宋时期,
辽朝的
萧皇后在执政期间开凿了萧太后河用于
漕运,这段河道起自辽国燕京(今北京),止于今日天津渤海湾的北塘。萧太后河的部分河段至今仍然为城市河段,供排水、防洪之用;萧太后河张家湾东南的河段是北运河部分河段改扩的基础河道。
金朝时期也曾对北运河进行维护和修整。由于北运河汇入了卢沟河、拒马河、滤沱河、漳河之水源,因此当这些自然河流发生水患时北运河也就很容易被影响和破坏,所以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北运河进行整治和维护主要是为了防治季节性水溢之患。北运河河道宽浅、浮沙多,每年夏秋洪水涨溢后便淤沙严重,所以自
明朝开始,朝廷就制定了北运河“岁修制度”,即每年秋季都需要挑浚。但这仍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经过挑浚的北运河往往很快又会淤积。北运河整治的另一大问题是河道堤防问题,明代北运河决溢最多的
河西务镇以南5千米的耍儿渡,在1403——1487年的80多年间就决溢8次。
由于北运河面临着诸多水利灾害,元代以来中国政府经常对其进行维护,形成每年一次的“岁修制度”,通过裁弯取直、
疏浚河道、开挖
减河等方法保持此段运河的持续畅通,进一步减少了运河水患的工程风险,体现了节制运河水量的工程能力。
北运河管理还需要解决水源问题。明清时期的北运河主要以白河(今潮白河)作为水源。同时清朝的北运河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
漕运河道,也是当地的防洪河道。清乾隆年间,为了使北运河保持畅通,不仅多次疏浚北运河河道,还曾疏通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河道;并且为防止天津入海口的
海水倒灌,还对天津三岔口到大沽口的河道进行了拓宽挖深。但至清朝后期,朝廷对整个京杭大运河都疏于治理维护,有些必需的维修也是拖欠付款或仅部分付款,因此也对北运河的治理有不利影响。
民国时期,战火连绵,民不聊生,民国政府根本无暇顾及京杭大运河,只对少数河段进行过局部、小规模的整修。1935年,水利专家
汪胡桢在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实地勘察时发现,
通州区至天津的北运河“淤浅之处甚多,致航业衰败殊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北运河的航运功能已经消失,但对北运河的治理并没有停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政府对大运河进行全面勘察,陆续修建、改建和维护了各种闸、坝和北运河堤岸。改革开放后,北运河的治理政策从“排涝为主”转变为“排蓄并重,以蓄代排,建立自备水源体系”,政府对河道堤坝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加筑了砌石
防浪墙。
21世纪的北运河集通航、防洪、引输水、环保、旅游、景观等功能于一体,河水清澈、堤岸秀美的北运河和河边与历史相关的古船锚、原址仿古码头等一起成为两岸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构成河段
北运河是北起
通州区南至天津三岔口,全长148千米的一段运河河道。北运河北接通惠河,南接南运河,是一段利用潮白河的下游开挖而成的人工河道。北运河汇浑、榆、白河之水,又名潞河、白河、自在河、白遂河等。
北运河自北京
通州区的北关闸向东南流经河北香河,进入天津
武清区境内经筐儿港,至天津北郊的屈家店水利枢纽与永定河会合,再向东南入天津市区至大红桥北与自西而来的子牙河汇流,至天津
静海区在三岔口与南运河、海河会合后入海。
北运河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上游段,发源于
昌平区军都山南麓,流经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入海河。
位置境域
北运河位于海河流域北部,其上游为温榆河。北运画从通州北关闸蜿蜒向南,于天津三岔口汇入海河,河段纵比降约0.17%,曾称沽水、潞水、白河,至明代多称运粮河,
清朝雍正四年(1726)改称北运画。北运回最早是
金朝开凿的运河河段。13世纪末(元代初期)开挖通惠河,将
漕运的航道向北延伸至大都(今北京).使漕运航船能直抵大都,促使北运回的航运业在元代兴盛一时。13世纪末至14世纪(元代时期、明初)大运河
内河漕运与海上漕运均经过北运间。15—19世纪(明清两代)北运河主要承担内河漕运的功能。北运回主要流经
廊坊市和天津市。
地理环境
北运河流域年际、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各个季节河水水量差异较大,“夏秋水涨苦潦,冬春水微苦涩”,在丰水期容易决口,且各水源河流上游流经山地,水流湍急,携带泥沙较多,导致北运回河流容易淤塞。北运河现状保存较好,两岸生态环境良好、现已失去航运功能,是一条重要的行洪排涝河道。
气候
北运河所在的海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
西伯利亚地区大陆性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寒冷少雨雪,春季受蒙古大陆
变性气团影响,偏北或偏西北风盛行,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往往形成干早天气;夏季受海洋性气团影响,多东南风,气温比较暖、湿,降水量多,但历年该气团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及强度极不一致,造成降水量的变差很大,旱、涝时有发生;秋季秋高气爽,因此降水较少。
地形地貌
北运河所在的海河流域的总体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它大致分为三种地貌类型:高原、山地和平原。
海河流域西部是山西高原和太行山区,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和燕山山区,形成一道太行山、燕山等山脉环抱平原的高耸的屏障,海拔一般为1000米(1985国家
高程基准)上下,最高的
五台山为3058米,山地和高原面积18.94万平方千米,占60%;山地高原内有张宣、阳蔚、涿怀延、大同、忻定、长治等盆地。山地与平原近于直接交接,
丘陵过渡区较短。
水文
北运河所在的海河干支流水量主要依据降雨补给(降雨补给的水量约占年径流量的80%以上),因此年径流量的时空变化与年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降雨及融雪补给外、海河还受
地下水补给。流经太行山、燕山区的河流。
地下水多以泉水形式补给河流,如江沱河、阳河、漳卫河等均接受泉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量一般占8~10%左右,但个别河段地下径流丰富的可达40%,地下径流少的仅占5~6%。流经平原区的河流,如海河干流及五大支流中下游,河槽多未下切至潜水位,洪水期水位常高于两岸地面。
生物
北运河所在的海河流域的
植被划分为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原区、
华北地区山地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平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栽培作物区3个区,并根据建群优势种,可划分为11个亚区。流域内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如云杉、松林、侧柏等,落叶阔叶林如栎林、榆、桦、杨以及灌丛等,草原如羊草、大针茅、克氏针茅、禾草等,华北平原分布大量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莜麦、花生、棉花等以及多种果树如板栗、核桃、葡萄、柿子、枣、苹果等。流域内的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海拔l000米以上的山脉和山峰。
北运河所在的海河流域有鱼类100余种,底栖动物72种(属),在白洋淀湿地有
黄颡鱼、
乌鳢、
鳜鱼等重要经济鱼类;在滹沱河有
中华鳖和黄鱼等重要经济物种;在潮白河上游及其支流有
大鲵属、
中华多刺鱼、
细鳞鲑、
瓦氏雅罗鱼等
水生生物。并在流域内建立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5处。
人类活动
2024年3月,继北运河通州段、香河段通航之后,北运河武清段也将实现通航。京津冀三地水务部门携手共谋北运河协同发展交流座谈会召开。
2024年3月,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香河嘉禧船运有限公司等
旅游船运营单位也纷纷表示,将在航线中融入更多的旅游元素、大运河符号。北运河管理处表示,在京津冀三地深化水务改革、推进水治理体系现代化及强化
水资源节约保护的进程中,该处将积极推动上、中、下游流域共治共管协同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实现水旱灾害防御一体化管理、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文旅融合优势充分发挥,为京津冀三地水岸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运河特点
北运河地处城市副中心,是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是北京市重要防洪通道,随着京津冀三地水务部门的协同发展,成为集防洪、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型河道。
价值与意义
北运河历经3个朝代、7个多世纪的不停修浚,体现出作为国家工程的大运河体系自古以来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家还设置了专门维修运河的官员与体系,形成了固定的运河维护与管理制度,以保障运河
漕运的顺利进行。这种持续的、系统的大运河维护和管理,有力地见证了漕运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与制度。
开发、运营与维护
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是北方城区运河典型段落之一,位于南运河与北运河的交接处。申报遗产的河道包含北运河段、南运河段。
1973年7月31日,中共北京市委农林组批复成立北运河管理处,主要负责从昌平县沙河闸以下温榆河和北京境内北运河及其两条河道上主要建筑物的管理、使用、维护工作。同年8月25日,北运河管理处在通县北关闸院内正式开始办公。之后,职责逐步扩展到负责北运河、温榆河、运潮减河、通惠河、镜河等110公里河道管理及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洪水调度等工作,承担北运河流域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对4个区属河道管理段(中心)给予业务指导。201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
雄安新区两座新城,作为北京新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北京东部
通州区的北运河沿线,随着河湖治理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北运河管理处又增添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文化传承及北运河通航保障等工作任务。
相关文化
廊坊园,“璐河”,指的是北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北关,流经廊坊
香河县,南至天津入海河。从
东汉末年北方
水系初步连通,
元朝对璐河进行疏浚裁直、拓宽加深,到
明朝天津转运北运河漕粮远超元朝最高纪录,
清代带动沿线城市更加繁荣,再到对海河全流域实施整治工程,经过岁月的洗礼,大运河见证了
廊坊市的发展变迁。随着2021年北运河北京段、廊坊段旅游通航,这条千年血脉之河焕发勃勃生机,廊坊运河
生态廊道展开迷人画卷。讲述了运河与城市古今交融、和谐共生的故事。
2023年8月,继北运河(通州段)全线通航后,运河“水经济”愈发兴盛。今夏,
电动冲浪板等体育赛事、音乐美食消费季等相继在运河畔开幕。过些日子还要举办第二届北京桨板
公开赛、2023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赛艇大师赛。
相关事件
2024年3月,网传
武清区北运河城区段清淤挖出宝。天津官方辟谣:不存在挖出金子、古钱币一事,该工程前期已经考古部门考古,未发现文物古迹,请广大群众不信谣,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