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诗
东汉人物
姜诗,字士游,广汉郡雒县泛乡(今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人。东汉时期孝子,“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跃鲤”主人公。
姜诗二十六岁时被举为孝廉,后授郎中,出任江阳县令(今四川泸州市),治理有方,人民安居乐业。姜诗还曾在湖北孝感任职,因此湖北孝感和四川孝泉都因这位孝子而命名。姜母因病卧床,生活陷入困境。姜诗为寻找食物,常在涌泉边捕捉鲤鱼以供母亲食用,此即“涌泉跃鲤”故事的由来。姜母喜欢喝江水,其妻庞氏每天步行六七里去江中取水,秋冬季节也不例外。姜诗的儿子安安也孝顺至极,每天上学路上积攒白米送到庵堂给母亲吃,还替母亲去江中取水。姜诗因其孝行被后人传颂,成为《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之一。姜诗去世后,汉明帝赐匾“一门三孝”。东汉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汉顺帝下诏在姜诗故里为其立祠祭祀。宋代,姜诗被赐封为“汉至孝广文王”。
原文
广汉市姜诗妻者,同郡庞盛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 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妻乃寄止邻舍。昼夜纺绩,市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哀伤,不敢言,而托以行学不在。姑嗜鱼,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鲙,呼邻母共之。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鱼,常以供二母之膳。赤眉散贼经诗里,弛兵而过,曰:“惊大孝必触鬼神。”时岁荒,贼乃遗诗米肉,受而埋之,比落蒙其安全。
白话解释
广汉旁盛的女儿是姜诗的妻子。很孝顺他的婆婆,是个能尽妇道的。姜诗的母亲喜欢喝大江里的水。可是那江水离他的家里有六七里路,庞氏不怕劳苦,每每顺流而下去用水桶打那江水。挑回家里。供给他婆婆喝。有一回。碰着了大风。回来得迟了些。母亲渴了。姜诗就责着妻子。把他赶出了。庞氏就住在邻舍那儿。用了纺织得来的钱。买了好的饭菜来。叫邻舍的妈妈送去给他婆婆吃。过了好久。他婆婆感到惭愧,就叫媳妇回家了。后来姜诗房屋的旁边。忽然涌出了泉水。水的滋味。竟和江水一样。并且泉里每天有两条鲤鱼跳出来。他们便可拿来做生鱼片。供给母亲做下饭吃。
简介
东都时期,在广汉县汛乡,就是今天德阳市孝泉古镇,那里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名叫姜诗。在他还小的时候,父亲便去逝了,只与母亲相依为命。平日里,姜诗格外孝顺,尽心侍奉,从未让母亲忧心生过气,邻里乡亲看在眼里,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不已。于是,姜诗侍母的孝名就在乡里传开了。
雒县有位名士叫庞盛,有一个聪明贤惠的女儿,从小教以诗书礼仪,织布裁衣,对父母也是百般孝顺。转眼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尽管上门提亲的人是络绎不绝,却都被一一拒之门外。不为别的,只因女儿留下一句话:「爹爹,《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您得为女儿找个孝顺父母的好夫君啊。」
一天,庞盛听闻了姜诗的孝名,于是便派人去打听姜诗的为人,发现姜诗名不虚传,且为人正直。终于捋着胡须,长长地舒了口气,放下了心中的石头。
结为夫妇
几经周折,姜诗和庞女结为夫妇。夫妻俩恩爱相处,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过后一年,又生了一个胖小子,虽然生活苦了点,却过得是有滋有味。夫妻俩都对母亲孝顺备至,庞氏尤其精心照顾,给婆婆打洗脚水,捶背揉肩,自己也乐在其中。
转眼几年过去了,儿子渐渐长大,姜母却日渐衰老,不曾想又犯了眼疾。因为生活的不便,姜母脾气暴戾起来,对媳妇就有了不满之心,加上邻里有人嫉妒,趁庞氏不在家的时候搬弄是非,姜母越发对庞氏没有好声色。姜诗夫妇诚惶诚恐,侍奉母亲更加小心在意,生怕惹得母亲生气。有一天晚上,姜母梦到离家六七里的江水可以医治自己的眼疾,便对儿子媳妇说起这件事。姜诗信以为真,叮嘱妻子去江中取水,不能有丝毫怠慢。庞氏自然理解丈夫的这片孝心,从此,每天都步行六七里去江中取水回来给婆婆饮用,希望真能治好婆婆的病。
秋冬季节,天气干燥,这天姜母口渴,思饮江水。庞氏一大早便去江中取水,而天公偏不作美,刮起了大风,风卷秋叶漫天飞舞,窗外呼呼作响,如虎吼猿啼。庞氏迟迟未归,姜母在家口渴难耐,内心烦闷,坐卧不安,一时怒起,便对姜诗哭诉:「儿啊,你看看你这个媳妇,也不体恤你老娘,看我口渴命将休矣,也慢慢吞吞地不回来,做这等逆不孝事的媳妇,你娶来做甚啊!今天你非得给我休了她!」姜诗见母发怒,心里极其难受只得好言劝慰。就在此时庞氏正好取水回来,姜母见之便闹将起来,非要儿子将媳妇休去才肯罢休。姜诗心里虽然不舍,却不敢违了母亲心意,无奈之下将妻子逐出了家门。
个人性格
庞氏性格一向温顺,然而因风延误,遭此大变,心里自是异常委屈。只身离开家门,在街头孤独徘徊,点点滴滴幸福的往事又浮上心头,丈夫平日里的体贴与关爱,儿子的调皮又可爱,温情像闪电一样击中她的身心。然而幸福美满的家庭刹那间化为乌有,却如何割舍得了呢!自小的教养,多年来她已经习惯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于是她又将一天的经过细细思量,觉得自己也有没做好的地方,才致使婆婆口渴难耐,一向孝顺的她反而生起愧疚之心。于是,她悄悄地住在了邻居大妈家中。
庞氏借用大妈的织布机日夜纺纱织布,将布匹卖去赚得了一些钱财。然后去街市买回好吃的,让邻居大妈送回家中给婆婆食用,并且叮嘱邻居大妈说是大妈自己的。邻居大妈每天都给姜母送去好吃的,日子一久,姜母便感奇怪,追问究竟,大妈终于道出了实情。得知真相后,姜母心中颇感惭愧,懊悔之心油然而生,便嘱托儿子将媳妇接回家。
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庞氏打扮得整整齐齐,姜诗将其迎归家中,婆婆喜笑颜开,孩子更是蹦蹦跳跳,煞是欢喜。邻里乡亲看在眼里,真是羡慕万分。打这以后,姜诗夫妇孝顺母亲更加尽心,又恢复了往日的幸福安乐。因为家事繁忙,有时孩子便也替母亲去江中药业取水。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儿子在一次取水的时候,江里突发大水,溺水身亡。姜诗夫妇,心如刀割,悲痛万分。然而面对白发老母,却又不得不强颜欢笑,不敢提起此事,生怕老母承受不起。姜母问起孙儿,便说外出求学,暂时不能回家,庞氏外出取水如故。
日子一天天过去,姜母忧心岁月不多,常常思念吃鱼,虽然家中贫寒,但姜诗夫妇更加地辛勤劳作,将所有积蓄用来买鱼孝敬姜母。姜母惦念邻居大妈,于是夫妇二人常请大妈一起过来吃鱼,好让母亲开心。
一天夜里,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庞氏起来经过院子,突然惊奇地发现地上有一个桶大的窟窿,正汩汩地往外涌着泉水,顺着墙角流出了院外。在泉眼旁边,有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庞氏喜出望外,又尝了尝泉水,跟六七里外的江水一个味。也许是他们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从此,每天早上都会从泉眼里跃出两条肥大的鲤鱼,供给姜诗夫妇做成佳肴来孝养母亲。不久,姜母的眼疾也康复如初了。
当时,社会发生动乱,农民起义也频频发生。赤眉军路过汛乡,带队的头领听闻了姜诗夫妇的孝行,不禁敬畏地说道:「大家别乱来,惊动了大孝之人,必然触怒老天爷,那就不吉利了!」于是,还将随身携带的米面粮食,悄悄放在姜诗家门口。姜诗夫妇认为这是不义之财,就将其掩埋了。这样,在社会动乱,到处烧杀抢掠的年代里,姜诗居住的汛乡居然没有受到战乱的骚扰。
当时,社会推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姜诗就被推举做了孝廉。姜诗夫妇的孝行又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也深深为之感动,便颁布诏书,封姜诗做了郎中,庞氏不久后又为姜家生了个儿子,一家老少和乐地生活在一起。后来,姜诗调到江阳区做县令,将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姜诗死了之后,刘庄下诏为其立祀,彰扬这一门三孝,修建了「姜公祠」,世世代代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敬仰和祭祀。到宋代崇宁宗时,被赐为「东双至孝广文王」,他们的孝行教育人们要有孝敬父母,忠于家园的美好品德。
现今孝泉古镇
在今天的四川省,依然屹立着「三孝祠」,几经兴废,保存着许多历史古迹,姜诗夫妇的孝行感召了一代 又一代中原地区子孙。姜诗尽心孝养母亲,首顺其心,真所谓「亲所好,力为俱;亲所恶,谨为去。」让我们真正懂得「百善孝为先」的真义。而姜诗妻庞氏的孝更难能可贵!孝顺自己的婆婆无怨无悔,在丈夫将自己赶出家门,满心委屈的时候,还能念着婆婆,想着自己的家庭,依然用辛勤纺织来尽心奉养婆婆,以自己至诚的真爱感动了婆婆,维系了家庭的和乐与幸福,这至情孝心,天地神明怎么会不被感动呢!
历史记载
姜诗一家的故事,在《后汉书·烈女传·姜诗妻传》、《东观汉记》、《华阳国志。蜀志》和《水经注》中都有记载。为传颂孝道,东汉永建五年(公元130年),刘保御赐在孝子故里为姜诗立祠祭祀,由于姜诗家乡在此,乡因人而彰显,北宋宋徽宗政和年间,此地取名姜诗镇,到北宋英宗治平年间,为了避讳大孝子之名,本其事迹又改名孝泉镇,后来在元时被郭居敬将“姜诗孝亲,涌泉跃鲤”收入《中华二十四孝》一书。“孝泉”一名也因有孝子故事的经典性而沿用至今。
目录
概述
原文
白话解释
简介
结为夫妇
个人性格
现今孝泉古镇
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