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榨街
位于贵州贵阳市区的街道
油榨街位于贵阳市区南面,清代,因这里有几家油榨房而得名。又因这里是通往湘、桂的重要关口,扼城南要冲,设有重兵把守,又称油榨关。
来由
出了贵阳南门之后,是一座被誉为贵州省走出西南门户的小镇。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使城内外物资运输更为便利,官府在此修建起了驿道和关口并派兵把守。由于离城区较远,给这里驻守的官兵和过路的商贩生活带来了不便,一些有生意经的市民逐在驿道附近开起了饭馆、客栈供来往的商贩休息。随着物资来往频繁,商贩的增多,饭馆的生意也日益兴隆起来。
为了解决菜籽油供不应求的矛盾,驿道的饭馆开始在自己的院落开设起榨油坊,自榨菜油。就这样,每一家菜馆都开起了属于自家的榨油坊,有时候用不完,就对外销售。榨油一条街也逐渐形成,为了方便记忆,人们就始称这里叫做油榨路。
牌坊文化
大约在100年前,油榨街就已经闻名中外。
油榨街虽然远在西南大山之中,但是这里是贵阳地区最发达的牌坊文化集中地。
据史料记载,贵阳城内有八十多座各类牌坊,而贵阳南门外的油榨街这座小镇上就有二十多座牌坊,被国外称为“牌坊街”。
据贵阳地方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贵阳城内有牌坊80多座。到清朝后期,城内牌坊密布,出了南门,油榨街上就有20多座牌坊。
这里仅剩一座石牌坊深深地藏在民居之中,从嘉润路口向南岳巷往里走,拐过几个路口,来到一处民居尽头,房屋之间的狭小处耸立着一个石牌坊——“高张氏节孝坊”几个大字清晰可见,顶部的浮雕和雕花依然传神,牌坊上刻字显示其建于道光二十一(1841)年,竣工完成于道光二十二(1842)年,为四柱三开间三楼白棉石牌坊。
参考资料
油炸街.个人图书馆.2024-09-22
目录
概述
来由
牌坊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