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在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成为鲁相。他在任期间,为了祭祀孔子,使用隶书创作了《汉史晨碑奏铭》,并在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将其立于孔庙。这座碑分为前后两块,分别记载了他的奏章和祭祀活动的情况。这些文字至今仍然可以完整地阅读,其隶书风格超逸且端正严谨,对后代书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晨碑》位于
山东省曲阜市的
曲阜孔庙内,由两面组成。前碑名为《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铬》,也被称为《鲁相史晨孔庙碑》或《史晨请出家谷祀孔庙碑》,通常称为《史晨前碑》。这块碑是在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三月刻成的,高度为七尺,宽度为三尺四寸,共有十七行,每行三十六个字。后碑则记录了史晨祭祀
孔子的过程,通常称为《史晨后碑》,同样也是在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四月刻成,尺寸与前碑相同,也有十四行,每行三十六个字。这两块碑的书法风格一致,应出自同一人的手笔。它们代表了东汉晚期隶书向规范化和成熟化的转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的摹本是明代的摹本,其中“秋”字保存良好,现藏于
中国国家图书馆。
曲阜孔庙作为孔子儒学思想的重要象征,体现了汉文化的正统性。在汉代,受到孔子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强调“中和”,即所有艺术形式都应该在和谐统一中寻求美感,情感表达应该理性和节制,能够被广泛接受。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汉代书法逐渐趋于规则和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