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侯村位于
鲁庄镇东部,属丘陵地貌,沟壑纵横,土地不平坦,小块地分布较普遍,共有。解放初期,该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和
改革开放,这个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西侯村村民一般都穿手工制作的布鞋、手工缝制的衣服,往往一件衣服穿好几年,破了缝缝接着穿,新衣服都只到逢年过节等重要场合才穿。如今的村民们衣着打扮已发生了很大改变,由“追求穿暖”逐步向“追求穿好”转变,村里的青年人在讲究款式、追求时尚方面,丝毫不亚于城里人。
民以食为天,建国前的西侯村,村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填饱肚子。那个时候,大多数家庭都是以红薯等杂粮为主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
白面馒头。近年来,随着村民收入的稳步提高,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村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还越来越讲究吃得有营养、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建国前,西侯村村民的住房条件很差,住窑洞者居多。那时候,村民们对住房的要求只是“冬天不透风,夏天不漏雨”,如今,村民们越来越讲究住房的舒适性,从窑洞到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砖混结构的楼房,目前,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楼房。一幢幢新颖、别致的楼房拔地而起,成为
改革开放后西侯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2009年7月,西侯村又计划投资1080万元兴建6层的农民公寓。买房的村民周尚显由衷地说,如今农村人也能住上城里的“洋楼”,真是想不到啊!
“要致富,先修路”。西侯村以前多是三、四米宽的小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仅有一条土路能通往城里。后来,西侯村重新规划了乡村公路网,并对乡村公路进行了硬化,逐步实现了水泥道路组组通、户户通,村里每5分钟就有一趟直达城区的公交车。过去,西侯村的主要运输工具就是自行车、地板车,如今村里有100多户都自己购买了小轿车。
西侯村,地少人多,且全都是旱地,村民种的庄稼只能靠天收,万一遇上旱灾涝灾,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那个时候小麦亩产量最多也就200多斤,村民温饱都成问题。为了彻底解决西侯村农田灌溉问题,该村利用
河南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灌渠发展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使全村90%以上的农田变成了水浇地,小麦亩产达到了900多斤,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粮食的问题解决了,“吃水难”问题又摆在了全村群众面前,以前西侯村只有一口吃水井,村民们要排半天的队才能挑到水,水成了制约西侯村走向富裕的最大瓶颈。经过几年的努力,西侯村千方百计建设
水利工程,使全村吃水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如今西侯村家家都通上自来水,由于地少人多,物价的上涨,副业的发展渐渐成为西侯村的主要事业。
建国后,西侯村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农民收入快速提高。从1949年到2009年,60年来,西侯村的人均纯收入由几十元提高到了5600元,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更使西侯村的人均纯收入成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西侯村的巨大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村民生活的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更为这种变化注入了新的内涵,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非凡的业绩。据悉,西侯村目前正常的通车道路已达6000米,排污水渠5000米,村庄绿化面积0.5万平方米,广播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100%,宽带入户率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