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二进院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黑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
金牛区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
和牛郎庙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型古建筑遗址,因此被专家称为“中国爱情文化发源地”。位于山东沂源县城东南15公里的
燕崖镇境内。
始建于宋代的
织女洞,建于一处悬崖绝壁上,洞口是二层楼阁式古建筑,青砖灰瓦,朱门绿窗,门楣上刻有“织女仙洞”四字,古色古香。洞中立有历代石碑,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宋代。织女洞洞中有洞,左右相连,西北有一小洞,内有一石鼓,音韵深沉。左侧有石砖砌成的织女
梳妆台和寝室,并塑有
王母娘娘、织女彩色
塑像各一尊。
牛郎庙位于
沂河的对岸,与
织女洞隔河相望。据文史资料记载,牛郎庙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牛郎庙也是一幢二层阁楼式建筑,青砖碧瓦,彩绘斗拱,庙内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
金牛区塑像一尊,如今早已塌,仅存遗迹。牛郎庙所在的村叫牛郎官村,传说中的牛郎姓孙,名守义,而牛郎官村是个姓孙的
单姓村。时至今日,牛郎官村的老人们仍自认为是牛郎的后人,养蚕、耕织、“乞巧”取“双七水”等习俗沿袭至今。
相传明朝中期,现在的香泉北塘(音:宕)村西面有一个谢家坟,坟旁住着一户姓谢的人家,家中只有一个小男孩,叫谢阿三,生活十分贫苦,自幼失去父母,孤苦伶仃,7、8岁就到人家放牛,村里人都叫他“牛郎”。
牛郎替人家放牛,从不讲工钱,随便给他多少,他从不嫌弃,主要是为了弄口饭吃吃。他从小聪明、诚实、乐于助人,虽说替人家放牛,放牛回来还替人家做其他事,别人家叫他做的事情,他也总是乐意去做,而且从来不做坏事。他自己虽然贫困,但平时节衣缩食,经常接济有困难的人家,从不求报答。有一天,主人家田里少了黄瓜,便无端怀疑是牛郎偷的,将他臭骂一顿,并把他辞退,不再叫他放牛了。牛郎虽然冤枉,但从未申辩,知情者笑他是“痴鬼”,他却若无其事。
有一年,夏秋之际,天很长时间不下雨,田里干得裂了缝,田里种的东西也都枯萎。突然,在一天夜里,雷电交加,下起了大雨,牛郎在夜里起床,披着蓑衣,戴着凉帽,冒雨到田里,把当地人家稻田埂上缺口全部筑好。天亮后,村里人到田里一看,每块田地都盛满了水,认为是神仙所助,牛郎却默不作声。想到村里人的所作所为,牛郎很是伤心,恨世道太不公正,决心削发到当地的“童兴禅院”做和尚,修道行,精心钻研佛法。
明万历亥年正月25日,当时做和尚的牛郎,年已古稀且已修道得行,便扎了100多个芦苇花环,放在庵的四周,他烧香上烛,沐浴净身后,端坐庵中间,举火烧环,当即烟雾腾腾,四周的男女老少远远看见一只鹤脚踏祥云,腾空而起,从庵内向空中慢慢上升,向西方飞去,而牛郎亦安然闭上了眼睛。
牛郎逝死后,有一小孩在地上掘得一铜人,是牛郎的金身,村里人见了,无不感到讶异,当地人认为牛郎已得到成仙。后由
陈镒等人筹集资金,一面将牛郎安葬,一面修整寺庙,把牛郎的金身像安放在神牛阿罗汉之南,寺庙也由此更名为“牛郎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