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治邺》是
西汉褚少孙的《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故事。《西门豹治邺》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西门豹初到
邺县,发现当地百姓深受“河伯娶妻”的陋习之苦,便决心改革。他巧妙地利用“诳语”之计,将计就计,使人们认识到这个陋习的荒诞。紧接着,西门豹大力推动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为邺县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门豹在邺县组织开凿的漳水十二渠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条大型灌溉渠系,比
都江堰和郑国渠要早二百多年,也是中国多首制引水工程的创始。
《西门豹治邺》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一个有远见、有才干的政治家是如何推动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展现了西门豹的智慧和才干。西门豹也因勇谋兼备、以民为本,在邺地享有崇高威望。他敢于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在他离世后,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庙,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作品原文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yuàn)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
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zēng)绮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
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
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
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2、会:会集
3、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乡官
4、廷掾:县令的助手,负责处理案件
5、祝巫:巫婆
6、行视:到处物色
7、小家女:贫穷人家的女儿
8、娉取:同“娶“娉娶
9、治:做
10、缯绮縠:上等绸料
11、间居:单独居住
12、张缇绛帷:张挂起大红色和赤黄色的帏帐
13、幸:希望,荣幸
14、豪长者:地方豪绅
15、所:左右,表示约数
16、趣:同‘促’,催促
17、白:禀告
18、磬折:像磬的形状一样弯着腰,形容十分恭敬
19、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百姓可同他们一起享受成功,不可与他们商量事情如何开始
20、利:利益
21、给足:即家给人足,家家富裕,人人温饱 给:丰足
22、且:将
23、是:这
24.即:假如,如果
25.告语:告诉
26.即:马上
27.状:看样子
28.柰之何:怎么办
2、通假字并解释
①即娉取 娉,通“聘”;取,通“娶”;娉取:聘娶
②复使一人趣之 趣,通“促”,催促
③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傍,通“旁”,旁边,侧边。
④所,通“许”,表示约数。
⑤单衣,通“禅衣”。
⑥几,通“岂” ,难道
白话译文
魏文侯(魏文侯)当诸侯王的时候,
西门豹出任邺(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
临漳县西)令。他到
邺县,会集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这些人说:“苦于给
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
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
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都说:“是。”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多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西门豹说:“叫
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
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就叫差役们一齐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过了一会儿,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又过了一会儿,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总共抛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又把三老抛到河中。
西门豹帽子上插着簪,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在旁边看着的都惊慌害怕。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想再派一个廷掾或者长老到河里去催他们。这些人都吓得在地上叩头,而且把头都叩破了,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色像死灰一样。西门豹说:“好了,暂且留下来再等他们一会儿。”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
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
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再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
漳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在那时,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就不大愿意。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十二条河渠横穿御道,到汉朝建立时,地方官吏认为十二条河渠上的桥梁截断了御道,彼此相距又很近,不行。想要合并渠水,水渠将至驰道时,把三条渠道合在一起,架一座桥梁。邺地的百姓不肯听从地方官吏的意见,认为那些渠道是经西门先生规划开凿的,贤良长官的法度规范是不能更改的。地方长官终于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放弃了并渠计划。所以
西门豹做邺县令,名闻天下,恩德流传后世,没有断绝停止的时候,难道能说他不是贤大夫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写西门豹治邺的两大实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凿渠引水灌溉农田。革除陋习是全文的重点,兴建水利是辅助性的笔墨。二者所用的笔法很不一样:前者主要通过描绘,再现当时的场景;后者主要采用记叙,说明有关的情况。从了解西门豹的全人来说,这两部分不可或缺。但若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前一部分堪称精彩,后一部分则流于平淡。
前一部分有两个层次:介绍“为河伯娶妇”的情况与描叙如何革除这一陋习。第一层次着重写
西门豹与长老的两次问答。第一次回答引出“为河伯娶妇”这件事,但回答过于简略,因而又引出西门豹的追问与长老的详细回答。长老的答话可以归纳为三点:指出“为河伯娶妇”的罪魁祸首是三老、廷掾与祝巫;描述从选女到嫁女的具体过程;交待这一陋习由来已久,后果严重。从答话中不难看出,长老对于这一陋习,态度是鲜明的,但又无可奈何。西门豹的反应又是如何呢?文章一开头,写他一到
邺县,风尘仆仆,便召见长老,访问民间疾苦,见出是一个关心百姓痛痒的好官吏。而在听了长老的详细介绍以后,却变得无动于衷,只是平平淡淡地告诉长老,到为河伯娶妇的日子,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女,他自己也将出席。这就不由得令人产生悬念,是因为听了长老的介绍退缩了么?或是本来就准备入乡随俗,听之任之?而读罢下文才如梦初醒,原来这是
西门豹的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在第二层次中,西门豹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对于河伯娶妇,他仿佛比谁都更相信,也更虔敬:他以所嫁女不美作借口,解救了这一女子;接着以向
河伯报告情况为理由,将大巫妪投入河中;之后又以催促大巫妪返回以及女子“不能白事”为幌子,先后把大巫妪的三个弟子以及三老投入河中;最后还准备以催促巫妪、三老返回为名,将廷掾、豪绅投河,吓得这班家伙跪地求饶,才算结束了这出由西门豹亲自执导的好戏。从此以后,为河伯娶妇的陋习不禁自止,再也没有人敢提起了。
从革除为河伯娶妇这一陋习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西门豹胆识过人,谋略超群。他明知这一陋习由来已久,自己所面对的势力十分强大,不仅有恶势力的代表三老、廷掾与巫祝,而且还有被愚弄而并不觉悟的百姓。但他从长老的谈话中了解到这一陋习对百姓为害最烈,便毅然决然地担负起了移风易俗的重任,主动地向恶势力发起挑战,并且战而胜之。如果没有必胜的信心与压倒一切的气概,是不可能进行这一场表面上看来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斗争的。但西门豹又不是一个勇者的形象,而是一个智者的形象。他的识见与胆略并不是外露的,而是内含的,是他作为智者形象的深层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革除为河伯娶妇陋习的整个过程中,听不到
西门豹的一句豪言壮语,见不到他有任何剑拔弩张的表示,有的只是与识见胆略相联系的充满睿智的种种谈吐与行为。他在听取长老的介绍时,就已在心中孕育了一个革除陋习的成熟的方案,决心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为
河伯娶妇的仪式来惩治假借河伯名义以中饱私囊的坏人。当他轻描淡写仿佛随便说出准备参加为河伯娶妇的仪式时,实际上已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为实施斗争方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到了为河伯娶妇的日子,他解救女子,将大巫妪等一一投入河中,于香烟缭绕之中频动杀机,无不是经过深思熟虑,逐一作了精心的设计的。为解救女子,他传令:“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早已存心在“好丑”上做文章,并已准备好了答案
——“是女子不好”。补救的办法也有了:“烦大巫妪为入报
河伯。”大概大巫妪还没有反应过来,纵然反应过来了,也容不得她分说,
西门豹已“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即使”,说明是马上发令;“共抱”,表明有好几个人一起动手。紧接着又以事先想好的理由,将大巫妪的三个弟子以及三老一一投入河中。真是高潮迭起,惊心动魄。看来西门豹很懂得掌握斗争的节奏,在连沉数人以后,毕恭毕敬地长久地站在河边,装出静候河伯回音的样子。这是向对手施展的心理战术,让对手在陡然急转的形势面前正视自己的尴尬处境。尤其有趣的是,他还提出再让一人到
河伯那里去催促大巫妪等人返回,但引而不发,不像对大巫妪那样“即使吏卒共抱”“投之河中”,而是故意留出回旋的时间,好让廷掾与豪长者主动下跪求饶。
西门豹则继续假戏真唱,一假到底,仍然以河伯作护法神与对手从容周旋,直至把对手彻底击溃。至此,一个老谋深算、料事如神、玩强敌于股掌之上的智者形象十分传神地得到了表现。
第二部分写西门豹兴建水利,在第一部分中已有伏笔。长老在向西门豹介绍为河伯娶妇的有关情况时,就曾提到过民间俗语,即如果不为河伯娶妇,就会“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也就是说,必须为河伯娶妇,否则就会发大水,淹死人。第一部分写了不为河伯娶妇,至于后果会不会真的“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还有待于第二部分来回答。可见两部分看似游离,实则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后一部分在内容上可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关于
西门豹的远见卓识。百姓们嫌修渠吃苦,不想干,西门豹却毫不动摇。他说:“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一是关于西门豹兴建水利的深远影响。文中写到,百姓们都得到水利,由穷变富,后代官吏想要合渠水,改桥梁,百姓们认为是西门豹当年开凿的,不愿意改变。由此可见,西门豹在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没有听说过西门豹在
邺县给自己树立过记功的丰碑,但他为邺县百姓除弊兴利,这是他在邺县百姓的口碑中无意间留下的一段最好的记载。
西门豹在邺县做出的成绩,自然离不开他自身的条件,但也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有关。
魏文侯魏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师事
卜商、
段干木,任用
李悝、
吴起、西门豹等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经济的改革,使魏国成为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西门豹正是在魏斯的支持下来到邺县,顺应了这股改革的潮流才有所作为的。表面上看来,是西门豹这位英雄开创了
邺县的新天地,实际上却是改革的大背景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归根结底还是历史造就了他这位英雄。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魏文侯时期魏国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现实。
《西门豹治邺》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在历史散文中入小说、戏剧的笔法。文章构思巧妙,如同小说;冲突尖锐,又像戏剧。
西门豹在听了长老的详细介绍之后,将计就计,表示要参加为河伯娶妇的仪式,在行文上,这是故作狡,有意不把窗户纸捅破,构思之巧,即使在以虚构擅长的小说中也属上乘。西门豹对大巫妪等人进行惩治,妙语连珠,险象环生,在正剧的严肃氛围中,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喷饭的幽默喜剧。如此富于戏剧性的表现。这在历史散文中也是颇见特色的。如果说《西门豹治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智者形象的话,那么,这一形象之所以塑造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又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巧妙的构思与富于戏剧性的表现。据
褚少孙在《史记·滑稽列传》中的自述,他平生“好读外家传语”。所谓“外家传语”,是指六经以外的史传、杂说。可见他治学不主一家,旁求博采,所见必多,这正是他能够写出并写好《西门豹治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
西门豹管理
邺县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两千多年前,西门豹治邺时,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以民为本,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
作者简介
褚少孙,
西汉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号先生,寓居沛县。司马迁死后,《史记》有些篇散失了,据班固说是“十篇缺,有录无书”。褚少孙作了补充、修葺的工作。明人辑有《
褚先生集》。少孙早年与山阳县的张长安,东平县的唐长宾等人求教汉朝大儒
王式。王式要他凡事不能光靠朗讲,而要回之多加润色,少孙课颂老师教诲,遵此认真研究学问,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文章不同凡响。
成帝年间,少孙与张长安,唐长宾等三人同应博士殿试选,即有提问,对答如流,三人均升博士,故《鲁诗》中有唐、褚、张之说。少孙甚爱《
史记》,尤其爱读史书列传。美中不足的是
司马迁死时,《史记》尚缺十篇未写完。少孙就拜访学识渊博的名流、谈古论今的学士,费尽周折,得到前朝《封册书》,历尽艰辛补缀了《史记》之缺,补写的有《景纪》《武纪》《
礼书》《兵书》和汉兴以来的《将相年表》《
日者列传》《
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及《
傅靳蒯成列传》计十篇,并写之《滑稽列传》。
褚少孙一生著书甚多,他苦爱学习的劲头及渊博的学识对后人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