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风暴这一称呼出自《
人民日报》
社论,又被称为一月革命。由张春桥、姚文元指挥的,以夺取
上海市党、政、财、文大权为开端的全面夺权风暴,并由于毛泽东的赞扬导致全国掀起了夺权之风。
事件简介
1967年1月初,上海《
文汇报》被造反派夺权,揭开了所谓“一月风暴”的序幕。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又于1月8日成立了上海市抓革命、促生产火线指挥部,取代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人委,夺了上海市党政大权,刮起了“一月革命”的风暴。1月8日,毛泽东高度赞扬《文汇报》社、《
解放日报》社的夺权和《告上海全市人民书》。毛泽东说:“这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这是一场大革命。”“上海革命力量起来,全国就有希望。”
“文革”开始后,造反派头头王洪文等人在
上海市制造了矛头直接指向上海市委的中断
铁路运输的“安亭事件”、“解放日报事件”、“康平路事件”。1967年1月初,张春桥、姚文元以“中央文革小组调查员”的身份到上海策划夺权。1月4日,夺了《
文汇报》的权,5日,又夺了《解放日报》的权。6日,张春桥、姚文元等借全市各造反组织的名义,召开了“打倒市委大会”,批斗了陈丕显、曹荻秋等市委、市府领导人。会后,市委、市府的所有机构被迫停止办公,权力落到张、姚等人手里。毛泽东对上海造反派的夺权活动表示支持。8日,在毛泽东指示下,中央文革小组为中共中央、国务院起草了致
上海市各“革命造反团体”的贺电,并号召全国学习上海“造反派”的经验。9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上海“造反派”的《告上海全市人民书》,并加《编者按》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22日,《人民日报》发表
社论,认为“一月风暴”是“今年展开全国全面
阶级斗争的一个伟大开端”,号召“从党内一小撮走
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坚持
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手里,自下而上地夺权”。2月5日,张、姚等经过策划,成立了所谓“上海人民公社”,23日,改称为“革命委员会”。1967年1月份
上海市的夺权,被张、姚等人称为“一月革命”。
从此,在全国各地刮起了夺权之风,大动乱的局面更加严重。
事件过程
在上海,“文化大革命”运动由学校蔓延到工矿企业较全国其它地区早。其开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后,工厂中的部分造反派便酝酿成立跨行业组织,他们在北京南下串联的
红卫兵的帮助下,于1966年11月6日,由上海国棉十七厂保卫科干部王洪文等人串联筹组了“上海市工人革命造反司令部”(简称“工总司”)。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对这一组织采取“不赞成、不支持、不参加”的方针。“工总司”没有得到承认,于是在11月10日凌晨煽动一部分成员“赴京情愿”,在上海附近安亭车站遇到阻拦,便卧轨拦车,使
沪宁铁路中断31小时34分钟。安亭事件发生后,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随即派张春桥回
上海市处理。
江青、张春桥组织批判《海瑞罢官》就是在上海。当时,上海市委由于了解到毛泽东支持的背景,对组织批判文章给予了一定的配合。但是,当“文化大革命”运动迅速扩散到全国时,张春桥立刻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上海市委。1966年11月11日张春桥到上海后,不同
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商量,即去
安亭镇会见造反群众。11月13日下午,他又违背上午在上海市委会议上达成的不承认“工总司”的一致意见,擅自签字同意“工总司”提出的五项要求,承认“工总司”是合法的革命组织,要华东局、上海市委承担这一事件的后果,这使上海市委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上海市委对张春桥的行为提出了批评。但1966年11月16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拿出《宪法》,认为“工总司”符合“
结社自由”,肯定了张春桥的处理。上海市委被迫接受既成事实。
12月28日,一老工人、党团员为骨干的上海另一个全市性的工人组织“捍卫毛泽东思想工人赤卫队上海总部”(简称“赤卫队”)包围上海市委,也要求承认。由于“赤卫队”的主张不符合张春桥达到上海市委的方向,他便指使王洪文调集10万余人包围市委门前的“赤卫队”成员,挑起武斗,打伤91人。这是上海也是全国第一起大规模武斗。
1967年1月1日,《
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发表《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
社论,提出:“1967年,将是全国全面开展
阶级斗争的一年”,“将是无产阶级联合其他群众,向党内一小撮中
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社会上的
牛鬼蛇神,展开总攻击的一年。”这篇社论是按照毛泽东1966年12月26日生日便宴上的谈话精神撰写并经他审定的。
张春桥、姚文元等了解到了毛泽东的这一精神,立即加紧了向上 海市委夺权的步骤。当时,
上海市的“工总司”和“
赤卫队”两大派组织的斗争,使经济和社会秩序出现了混乱。12月31日,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上海第一书记陈丕显,指示“交通不能中断,革命的秩序要搞好”。陈丕显立即召集各派群众组织开会,起草一个《告上海全市人民书》,于1月5日在《
文汇报》上发表,号召“紧急行动起来!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1月9日,《文汇报》又刊载了陈丕显与几十个群众组织起草的《紧急通告》。这两个文告虽然也带有当时的“批判资产阶级发动路线”的语言,并点名批判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市长曹荻秋,但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局势、恢复生产。
1月4日才到上海的张春桥、姚文元对此态度十分冷淡,不同意发《紧急通告》。王洪文还大发雷霆,拒绝出席会议和签字。1月6日,他们策划召开了彻底打倒上海市委的大会,批斗了陈丕显、曹荻秋等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并把全市高级干部数百人揪到会场陪斗。大会发出三项通令,宣布不再承认曹荻秋为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和上海市市长,勒令陈丕显交代所谓“反革命罪行”,并将由造反派造成的生产瘫痪、交通阻塞的责任强加于上海市委。
出乎他们的意料,毛泽东注意到了
上海市《
文汇报》所发的两个文告,给予极高评价。1月8日,毛泽东说:“告全市人民书,这是少有的好文章,具体讲的上海市,内容是讲全国的。”“这是一个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大革命。”1月10日,他又批示中央文革小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起草一个致上海各革命造反团体的贺电,指出他们的方针、行动是正确的,号召全国党、政、军、民学习上海的经验,一致行动起来”。 1月11日,中央四机构发出贺电,对
上海市的《紧急通告》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全国各界“一致行动起来,打退
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
张春桥等得知毛泽东肯定两个文告,立即摇身一变,1月11日连夜组织开会,宣读中央贺电,并说自己已经回电,“请中央放心”。王洪文更绝口不谈当初反对这两个文告,而口口声声称这是中央对“工总司”的关怀。1月12日,张春桥、姚文元策划召开了誓师大会。他们建立了“上海市抓革命、促生产火线指挥部”,夺取了铁路、海港、
长江航运、邮电等单位的领导权;成立了“保卫委员会”,取代
上海市公安局、法院和检察院;成立了“上海革命造反派联络站”,取代上海市委机关。2月5日,他们成立了
上海市党政机构的“上海人民公社”。(后又改名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
1月16日,《
人民日报》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
红旗》杂志
评论员文章《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文章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心任务,归根结底,就是无产阶级从党内一小撮走
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里夺权,是在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即无产阶级消灭
资产阶级的革命。”从而公开的号召全国学习上海进行夺权。
此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都有相应的负责人,动乱的局面更加严重。
附表
(注:
黑龙江省最初称“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3月23日改称“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
山东省最初称“山东省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大联合革命委员会”,2月23日改称“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上海市于1967年1月11日完成夺权,2月5日成立“上海人民公社”,2月23日改称“革委会”;
贵州省最初则称“
毛泽东思想贵州省革命委员会”,8月1日改称“贵州省革命委员会”;
山西省于1967年1月12日完成夺权,3月19日成立“革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