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览和全国青年美展上,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两部作品展现了乡野、质朴之美,描绘了古朴、粗犷的人物及其近乎原始的生活。它们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画家和观众已经超越了长期存在的格式,进入了一个新的绘画创作阶段。《西藏组画》的主题和艺术手法虽然被认为是“土”和“旧”的,但却给人带来了新鲜感。1979年至1984年被称为新时期美术的“觉醒期”,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价值和艺术价值,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本体观念得以确立。乡土写实主义作为一股重要的思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反思的愿望。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成为了这股思潮的代表性作品。在这套组画中,陈丹青没有预先设定主题,也没有概念化地描绘藏民的生活,而是以平实的目光观察并记录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他的作品呈现出朴实、平凡的形象,摆脱了过去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转而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陈丹青在西藏期间完成了《西藏组画》中的多幅作品,如《母与子》、《康巴汉子》等。他在构图上追求单纯稳定,不强调空间
透视,人物安排紧凑,表情自然。他的作品《母与子》展现了
藏族母亲哺育孩子的场景,画面简洁而富有感染力。《进城》系列则更加注重黑白灰的节奏处理和体积感质感的表现,每笔刻画都恰到好处。陈丹青希望观众能被作品的真实描写和人道情感所感动,感受到“这就是生活,就是人”。他的创作理念受到了
居斯塔夫·库尔贝的
现实主义宣言和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经典定义的影响。他认为,像《西藏组画》这样对生活真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道主题的热情表现,是在虚假、矫饰和谎言盛行之后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陈丹青的作品对当代油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选择最具绘画性的生活细节,追求纯粹的视觉效果和油画语言的纯洁性。
1997年中国油画学会举办的《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张冬峰的《父老乡亲》被视为“乡土写实绘画”的佳作。张冬峰自1980年起居住在南宁市,对当地的文化与生态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的作品《父老乡亲》通过暖融融的色调、熟悉的身影和繁忙的场景,传达了对家乡人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