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法案》根据英国作家
伊恩·麦克伊旺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女法官菲奥娜在一起
白血病男孩因为信仰拒绝接受输血治疗的诉讼案中,遇到了法律与道德、死亡与信仰的
悖论故事。
一位声名显赫的高等法院法官Fiona Maye(艾玛·汤普森饰),她和教授丈夫的婚姻来到破碎的临界点,而一项棘手的案件又摆在她面前:是否应该强迫一位未满18岁、拒绝接受输血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活下去?Maye前去医院探望患病男孩Adam(
菲恩·怀特海德饰),这起谈话带给了两人深远的影响,不仅让Adam产生全新的强烈感受,也将Maye内心深藏的情感激发出来。
《儿童法案》虽然也有人物动机不够明确的缺陷,但至少是把故事交代清楚了,从电影的脉络走向来看,也拥有非常高的还原度。小说《儿童法案》是技巧娴熟的,将法律、宗教、道德、婚姻、情感等熔铸于一个人的生活切面中,但同时,它又是片面的,缺乏上帝视角的,观众只能从主人公视角去看待事情的变化。但在一部非悬疑电影中,这会给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造成不充分或者不明确的动机,导致故事的完整性受损。影片缺陷就在这里,没有去补充说明文本未交代的话语,编剧也是原著本人,会给观众理解剧情造成很大的困扰。男孩与菲奥娜之间的感情线索较为薄弱,菲奥娜的情感转变也很突然、生硬。
但是《儿童法案》给提供了两个很有趣的鉴赏之处。小说中,男孩亚当因为儿童权益保护法获得了救治,但却丧失了宗教信仰,这时法律却不能为他提供自我重建,在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亚当最后还是选择了死亡。所以法律在介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之后,覆盖面究竟要到什么程度,才能真正地、彻底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儿童法案》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给出了表达儿童人权关怀意义方向性的暗示。第二有意思的地方,亚当视菲奥娜为他的精神救赎者,而菲奥娜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如果儿童的利益像《儿童法》中表述得那样,儿童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那么当菲奥娜对男孩亚当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时,她的冷漠与袖手旁观则刚好是不符合儿童利益的。
每一个儿童的利益需要的不只是法律层面的,更是需要社会层面的全方位的关怀。《儿童法案》表达过一个观点:宗教不允许好奇心,而他给予了亚当好奇心。虽然社会总是倡导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但对于没有自我救助能力的孩子来说,希望好奇心都能得到满足,信任都能找到依靠,不再被人轻易辜负。 (《
澎湃新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