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高背鲫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对象
滇池须鲫(Carassius auratus),又称高背鲫,鲤科、鲤亚科、鲫属,滇池土著鱼类,因物种地和鱼体特别高而得名,普通鲫鱼的一个变异品系,为“云南省六大名鱼”之一,属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
滇池高背鲫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滇池及其水系自然形成的三倍体鲫鱼种群,是全雌性群体,行雌核发育,属杂食性鱼类,主要以腐殖质、营养碎屑、部分藻类为食,喜在底质肥沃的浅水带栖息和摄食,可清洁水底杂质,对水体有较好的净化作用。
滇池高背鲫的体高侧扁,背鳍分枝鳍条16~19,外侧鳃耙41~53,侧线鳞20~30,其体高、头长、吻长、尾柄高均大于普通鲫鱼,体色银灰,背部较深,腹部较浅,生长比普通鲫鱼快,平均1龄鱼重98克;2龄鱼重约302克;3龄鱼约488克。滇池高背鲫肉质鲜美、个体较大、生长速度、抗病性强,生活于水体中下层,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滇池、星云湖程海牛栏江金沙江等水域,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滇池高背鲫的年产量在1600吨左右,进入21世纪,滇池高背鲫的年产量仍保持在300吨左右。在云南滇池、星云湖、程海、牛栏江、金沙江等江河湖泊中均有一定的种群数量,有充足的种质资源,原产滇池,现移养全省各地。2001年,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云南高背鲫原种场,已实现苗种规模化生产。
形态特征
滇池高背鲫鱼体形为纺锤型,体长为体高的2.28倍,体色银灰,背部色较深,腹部色较浅。喜集群,特别喜在底质肥沃的浅水带栖息和摄食。属杂食性鱼类,主要以腐殖质、营养碎屑为食,可清洁水底杂质,还摄食部分藻类,对水体有较好的净化作用。
分布范围
现广泛分布于云南省的滇池、星云湖程海牛栏江金沙江等水域。
栖息环境
高背鲫鱼适应性较广,能在湖泊、水库、池塘、坝塘等水域生长,最适生长水温24-30℃。
繁殖
该鱼生长迅速、繁殖力强、抗病力强、个体较大、易于养殖,一般二龄可达到300克-500克,三龄个体长到1000克以上的也常见,最大个体3000克。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滇池高背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4-04-0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繁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