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瑞(1921年—1970年11月14日),出生于
上海市,父亲周凤文是京昆艺术的演员。周云瑞自幼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展现出对
昆曲的兴趣。他曾短暂就读于上海榛苓小学,但在1937年辍学。在艺术道路上,周云瑞曾尝试学习绘画,后来转向自学弹词,并在电台与同学吕逸安合作播唱。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拜师学艺,先后跟随王似泉学习弹词《三笑》和
沈俭安学习《珍珠塔》。周云瑞在弹词领域的贡献包括参与创作和演出多部作品,以及在教育领域对评弹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他的艺术实践和教学工作对弹词音乐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云瑞加入了
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成为首批加入的演员之一,并参与了文艺宣传活动。在1950年代,他参与了多部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包括《陈圆圆》《林冲》《群魔乱舞》等,并担任乐队指挥。
1953年,周云瑞作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一员前往
朝鲜进行慰问演出。
在个人作品方面,周云瑞自编并演出了《
荆钗记》等长篇作品,并参与了多部中篇和短篇评弹的创作与演出。他在弹词音乐方面的改革创新包括为多部作品谱创新曲,并对不同流派的唱腔及其伴奏音乐进行了发展。
在教育领域,周云瑞自1956年起担任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评弹班、
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学馆、
苏州评弹学校等教研组的负责人,并在
上海音乐学院兼课。他为评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创造了评弹课堂教育及基础课程系统教育方法。
1955年后,参加演出中篇评弹《林冲》《王孝和》《
麒麟带》,参加创作、整理并演出中篇《雪里红梅》《江南春潮》《老地保》,长篇《珍珠塔》,以及自编自演短篇《张金发》《招待如亲人》等。
1963年改与
徐丽仙拼档,编演长篇《
丰收之后》。其“俞调”的
三弦琴伴奏和“沈薛调”、“蒋调”的
琵琶伴奏,烘托熨贴流畅。致力于弹词音乐改革创新,1949年后,先后为《
刘胡兰就义》《杜十娘·闻歌》《王魁负桂英·情探、离魂》等唱篇及开篇《向秀丽》《老贫农月下犁地》等谱创新曲,参加为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曲的加工,并谱唱开篇《岳云》《
秋思》等。对“俞调”、“陈调”、“祁调”等流派唱腔及其伴奏音乐作了新的发展,对“沈调”结合本人嗓音及演唱实践,亦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