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津巴布韦首都
哈拉雷以南200多公里处,矗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石头城”,津巴布韦人习惯称之为“
大津巴布韦”,意思就是“大石屋”。在非洲班图语系
修纳语中,津巴布韦意为“石头城”,另有解释为“酋长住宅”、“酋长之墓”、“富饶的矿山”之意。这座“石头城”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是非洲著名的古代
文化遗址,同时也因为津巴布韦的国名由它而来。
津巴布韦人以石头城为荣,不论从国名、国旗、国徽和硬币上,石头城都被当作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历史上的
津巴布韦曾是
英国殖民地,当时的国名叫“罗得西亚”。1980年,该国正式宣告独立,并以石头城的名字———“津巴布韦”来命名自己的祖国,该国国徽下部就绘有石头城的图案。此外,在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鸽头鹰身的“
津巴布韦鸟”,如今也成为国家象征,被印在国旗和硬币上。
石头城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共有3组建筑:山顶围城、山谷围城和大围城。各部分自成风格,又浑然一体,其高质量的砌石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沿着陡峭崎岖的古老石道拾级而上,眼前出现一条由两块巨石相间而形成的一人宽的窄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到达山顶时,一道用长方体
花岗石砌成的高墙横在眼前,下面是仅能走过一人的小石门。通过石门就进入山顶围城。
围城的城墙如堡垒一般,有人推测当年的国王曾居住在这里。围城的西墙头上矗立着4个圆锥体实心角塔———烽火台。要建筑这样的围城,需要石匠花大力气将
花岗石修凿成形,然后按很规则的组合堆砌起来才行。
北墙下面有一个小石门,通过它便可到达高出地面百余米的瞭望台。从瞭望台俯瞰,整个
石头城的风光尽收眼底,可见当初设计者的别具匠心。令人称奇的是,石头城的围墙石块之间未用任何粘结物但砌缝严密,虽历经数世纪的风雨侵蚀仍挺拔牢固;而目睹当年占地1万亩的石头建筑群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失去了昔日风采,又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东南方向是由42个小围城组成的山谷围城。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
津巴布韦鸟”就是在此发现的。具有图腾崇拜色彩的“津巴布韦鸟”,是一只40厘米高的鸽头鹰身石鸟,用非洲特产的石头雕刻而成,脖子高仰,翅膀紧贴身体,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
人们还在围城内发现了一系列古代文物,其中有阿拉伯的玻璃器皿和中国的青瓷和陶器。这些瓷器碎片是14世纪至15世纪的中国瓷器,其中两块是青瓷大花瓶的底部,底圈中央用青釉绘制着“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这说明中津两国在那时就已经开始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往来。而至于这些瓷器碎片的具体来历,恐怕只能留给后人破译了。
石建筑群大约建立于8—10世纪,为这一时期东非文化的代表。13世纪,
大津巴布韦又被大规模扩建,到14世纪,为一个非洲强大的部族占在,成为当时部族的统治中心。
1890年,英殖民者
塞西尔·罗兹(1853—1902)创办的
英国南非公司侵占此地,1895年殖民主义者罗得斯的名字加以转化,把赞比西河以南的这一地区称为南罗得西亚。1923年成为
英国“自治领地”。1953年9月3日,英殖民者将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即
赞比亚)和尼亚萨兰(即
马拉维)联合组成“中非联邦”,1963年底在三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联邦被迫解散。1964年10月南罗得西亚白人政权把南罗得西亚改名为罗得西亚。1970年称罗得西亚共和国。1979年5月,国名改为津巴布罗得西亚,同年8月,为清除
殖民主义痕迹,宣布去掉罗得西亚。1980年4月18日独立,定名为
津巴布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