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祥寺
位于北京福祥胡同的寺庙
位于福祥胡同25号(原10号)坐北朝南。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有寺门一间,硬山卷棚筒瓦顶,苏式彩画。山门三间,东耳房一间,西耳房二间,大式硬山大脊筒瓦顶。天王殿三间,大式歇山大脊筒瓦顶。三踩斗,旋子彩画。大殿三间,庑殿式筒瓦顶,旋子彩画。
寺院简介
在大殿前的甬路上,有一座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的塔。庙内还有许多佛像及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造的铁等。天王殿前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黎《敕赐福祥寺改建山门碑记》碑,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侍讲沈寿万历癸丑四十一年(1613年)大学士赵志皋撰的《重修福祥寺碑记》碑。
历史沿革
据《光绪顺天府志》、《燕都丛考》以及弘治十一年(1498年)《敕赐福祥寺改建山门碑记》和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僧录司左觉义守愚公主持福祥寺序》碑文记载,寺在靖恭坊,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为武姓太监为朱祁镇祝寿舍宅而建,赐额为“福祥寺”,弘治九年(1496年)御马监诸珰捐款重修,正德三年(1508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均重修。《日下旧闻考》载:“福祥寺在今蓑衣胡同前,旧作裟衣寺”的按语,但是嘉靖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有福祥寺街和裟衣寺胡同的名称,两条胡同并存。因此,清代及以后诸书认为福祥寺街即清代的蓑衣胡同,显然有误。因此裟衣寺并非福祥寺的旧名,应是另外一座寺庙。现今面貌
1985年调查访问时得知,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青海省后,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为驻京行馆,即改为喇嘛庙,更名为宏仁寺,民国时的住持喇嘛为索达那木札什。建国初,前半部为煤铺,其他房屋改作民居。石碑尚在,已埋入地下。寺门及山门、天王殿、东配殿及东跨院南北房尚存。塔早已拆除,其他文物均不存。现状尚存的建筑有,山门及东西耳房,天王殿及殿后东配殿,东跨院南北各三间房,但均破损严重。一通石碑已迁至五塔寺保存,另一通砌在民房的墙内。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寺院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