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路
河南省郑州市建设路
郑州市市区西部的建设路,是郑州市区的一条东西主干道和西大门,它宽广整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汽车、电车及其他非机动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车水马龙昼夜不绝。
基本概况
建设路位于中原区,是郑州市区的一条东西主干道和西大门。
说起它的变迁,老郑州人和在建国初期曾参加郑州建设的人们记忆犹新。它的原址,建国前是郑州西郊仅有的一条坎坷不平的土马路,人称“官大路”,是郑州通往洛阳市的公路,也叫郑洛公路。
它从郑州西关起,路经碧沙岗公园,往西穿过三官庙大街,沿宋庄北隅入小京水、须水,过荥阳市巩义市,直至洛阳东门。
据说明末崇祯十年(公元1642年)五月初四李自成攻打郑州市时,大军出洛阳,就是顺这条路下巩县,克荥阳,长驱直入郑州,势如破竹。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挟光绪从西安市回銮,就是从此道驻郑州。
民国初年,“官大路”被改名为郑洛公路,传说日寇侵华时,欲出师攻打洛阳,认为郑洛路与“正落路”同音,犯了他们的忌讳,又将此路复名“官大路”。
历史沿革
建国前的“官大路”坎坷不平,来往车辆大多是铁轮的“硬脚车”,把路面轧成4条半尺深的车辙,车辙两边浮土尺余深,晴天尘土飞扬,来往行人难睁双眼,雨天泥水交加,行人举步艰难。“官大路”从碧沙岗公园往西便是深沟(三官庙往西遗址尚存),进入深沟最深处,与两边地面相差10米之多。
大白天,沟内经常发生拦路抢劫或杀人案件。西郊群众进城必须成群结帮而行,太阳落山后,人们不敢在沟内行走。每逢暴雨,路两边的积水争向沟内流泻,沟内流水浩荡,犹如大川,因此,郑州市西郊的人们也称它为“大路沟”。沟两旁地势起伏,沟壑纵横,坟遍野,杂草丛生,农田荒芜贫瘠,除碧沙岗外,仅有的几个村庄也残垣断壁。还有几座破烂不堪的烧砖土窑。
建国后,这条路旧貌换新颜。“一五”期间,郑州西郊被确定为工业区。
1953年始,为配合西郊城市建设,对此路进行修筑。
1953年至1954年,修医学院至郑棉一厂段,长3150米,宽9米,为碎石路面,初称西十里铺纱厂交通道,后定名为建设路。
1955年向西延伸至秦岭路,1957年加柏油,1958年向西延伸至贾鲁河桥,此段定名为郑上路(先后4次扩建成现状),1959年将嵩山路至伏牛路段长1942米的原“官大路沟”,运土2.5万立方米填平顺直,建为26米宽的街心花坛。
1971年4月,拆除街心花坛,扩宽成44米的路面,成为郑州市最宽的一条道路,据说当时为备战,按可起降飞机的标准才建得这样宽。
1984年又分隔成快、慢车道,快车道与慢车道有4米宽花坛相隔,内栽雪松属和月季花、绿,空地还种植有草坪。
2002年郑州市地名办公室将东起秦岭路、西至贾鲁河柿园桥的郑上路并入建设路,达到“一路一名”的要求。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建设路。
参考资料
郑州建设路的沧桑.搜索郑州网.2018-03-13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况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